天呐!人类真的看到了从未见过的颜色? 你能想象吗? 有一天,你盯着屏幕突然愣住——眼前明明是一片蓝绿色,却和记忆里所有的蓝、所有的绿都不一样:它更浓、更亮,像被“提纯”过的色彩,甚至让你怀疑“这颜色以前真的存在过吗?”这种听起来像科幻片的情节,最近真的发生了! 一场颠覆认知的“色彩革命”:五个人“看”到了人类从未见过的颜色 4月21日前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研团队在《科学进展》杂志上扔下一颗“视觉炸弹”:他们开发的“Oz”视网膜刺激技术,成功让5名受试者感知到一种“高度饱和的蓝绿色”——这是人类史上首次通过技术手段“创造”出肉眼无法自然看到的颜色。 故事要从眼睛的“本职工作”说起。 我们能看到颜色,全靠视网膜上三种视锥细胞(S、M、L型):S细胞管蓝色,M细胞管绿色,L细胞管红色。 但麻烦的是,它们对光的敏感度有重叠——比如看蓝绿色时,S和M细胞会同时被激活,大脑只能“混合”信号,这就像用三支重叠的画笔调色,能画出的颜色自然有限。 而“Oz”技术玩了把“精准打击”:它用激光系统把光精准投射到视网膜上约1000个M视锥细胞组成的小区域,单独激活这些细胞。 就像给M细胞按了个“独立开关”,绕过了自然重叠的限制。 实验中,5名受试者闭着一只眼,另一只眼被“Oz”刺激后,异口同声描述:“那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蓝绿色,比所有见过的蓝和绿都更浓烈,甚至有点‘刺眼的美’。”研究人员给它取了个名字叫“olo”,意思是“超出自然色域的存在”。 不止是“看新鲜”:这项技术可能改写色盲群体的人生 有人觉得:“不就是多了一种颜色吗?能有啥用?”但懂行的人知道,这背后藏着巨大的想象空间。 首先,它给视觉科学搭了个“新舞台”。 过去研究色觉,科学家只能通过观察自然光线或调整屏幕颜色来刺激视锥细胞,像隔着玻璃看表演;现在有了“Oz”,相当于直接走进后台,能单独控制每个视锥细胞的“戏份”——这对研究大脑如何处理光信号、视觉感知的神经机制,简直是“开了上帝视角”。 更让人心动的是医疗潜力。 全球约8%的男性和0.5%的女性患色盲,其中不少是因为缺少某类视锥细胞(比如M细胞缺失导致红绿不分)。 “Oz”的核心是“精准激活”,未来或许能通过外部设备模拟缺失细胞的信号——比如给红绿色盲患者的M细胞“打补丁”,让他们的大脑接收到原本缺失的颜色信息。 用研究人员的话说:“这不是‘治疗’,而是‘补充’,就像给手机装了个‘颜色增强插件’。” 当“自然限制”被打破:我们离“看见整个宇宙”还有多远? 网友们的脑洞已经开了:“这颜色能用来画画吗?”“设计师会不会用它做出更炸的海报?”“以后电影里的特效是不是能更‘反常识’?”这些当然可能,但更值得思考的是:人类对“真实”的定义会不会被改写? 我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眼睛本就是个“有限传感器”——能看到的光只占电磁波谱的0.0035%,能分辨的颜色也被视锥细胞的特性锁死。 “Oz”的出现,相当于给这个“传感器”升了级。 未来,或许我们能“看”到紫外线、红外线,甚至通过类似技术“创造”更多颜色,让视觉从“接收”变成“创造”。 不过,技术越强大,越要守住边界。 比如,“Oz”目前只能在极小视野范围内使用,依赖高端设备,普通人想用还得等;再比如,“人造颜色”会不会干扰正常视觉? 这些都需要科学家慢慢解答。 但至少,这次突破让我们确信:人类对世界的“看见”,远未到终点。 当我们能“创造”颜色,离“理解”颜色背后的神经密码,或许就只差一步;而当我们能“理解”,离“治愈”视觉缺陷、甚至“增强”视觉能力,可能就更近了。 下次再有人说“这颜色我没见过”,或许可以笑着回一句:“别急,科技正在帮我们‘长眼睛’呢!”
天呐!人类真的看到了从未见过的颜色? 你能想象吗? 有一天,你盯着屏幕突然愣住—
视野原野娱乐
2025-04-22 11:47:5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