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与孩子的智商、学习能力其实都差不多的,关键时刻有人指点,就会走不少弯路,人生可能完全不同。 尤其是农村老家的孩子,限于家庭、父辈等具体情况,在无法给其助力时,善良本分的父母,还是要积极主动地寻求外界的一些帮助,及时给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些指导和建议,切不可固步自封。 这些外界的帮助,包括孩子的老师们、自己的亲友们、邻居的亲戚、亲戚的邻居,甚至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等等,总之要开动脑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自己所用,不要不好意思。 张口求人是难,但为了孩子的前程,求人指导并不低人一等,而且是一条便捷的途径,说不定能给自己的孩子搭上改变命运的一架天梯。 老家有正反两个例子,可供大家参考: 发小曹军有个表舅很厉害,以前和我四叔一样是70年代公社文宣队的,文宣队解散后,他表舅参军了,文艺兵。因为多才多艺,某一次黑板板受到一位首长的赏识,被一路提拔。 遇到机会好,他表舅能力也强,更娶了首长的侄女,更是青云直上,入伍十来年后就升到了副团级,可以从地方上“带兵”了。我们公社被他带走的兵不少,曹军成绩不好,更是十几岁就树立了远大目标——托表舅的关系入伍。 曹军入伍没几年,他表舅就升了正团,在家乡的名气更大,也帮了不少乡人,他挺重视乡情的。 我们村里的一些人家,也想托曹军表舅的关系,送孩子入伍,但开口求人难啊,得有策略。 有的提前跟曹军妈妈、宋四姑打招呼,尽量不显得求人那么突兀,比如张老三;有的就碍于面子拉不下脸来,不好意思请托,犹犹豫豫的,比如李老四。 某年春节,曹军表舅返乡探亲,路过我们村,向宋四姑(曹军妈妈)介绍曹军在部队的表现情况(曹军没回来),聊得挺尽兴,门口聚拢了不少围观的村民,其中就有张老三、李老四,大家对曹军表舅很敬重,甚至仰慕,表现的无可无不可,一身戎装的曹军表舅感受到了大家的热情。 临别时,曹军表舅很够意思,特意问大家,有没有什么需要打招呼的?孩子要参军么?参军可比较苦,不能给他丢人。 张老三马上就跳了出来,跑上前跟他握手,说了自己的孩子的名字,希望多关照;李老四就畏畏缩缩的,不好意思上前,仓促之间,就错过了机会。 转眼,曹军表舅就走了。 几个月后部队招兵,直接就带走了张老三的儿子,李老四这个后悔啊。 后来,张老三的儿子在部队入党了,还转了士官,这期间当然有张老三几次跑到部队,找曹军表舅送家乡特产,叙谈乡情。曹军表舅是个讲究人,不在乎这些礼物,讲的是回报桑梓,尽可能的帮助一些家乡农家子弟。 可惜,李老四的犹豫,给儿子错失了机会,他的儿子当时身体条件、文化素质都比较高,但最后只能南下打工。 多年后,张老三的儿子转业回到地方,进了邻乡的派出所,人生际遇大大不同;而李老四的儿子只能一边打工、一边种地。 李老四人还是很厚道的,帮助村里孤寡老人,为村里修路干义务工,不辞劳苦,宋四姑生病后,他也跑去照顾,陪她聊天。 宋四姑后悔又感慨,“老四,你当年真没出息,为了儿子的前程,你张一回嘴又怎么了?你的嘴就那么金贵么?你看人家张老三?你不开口,俺还以为你对孩子有另有安排,俺又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不能事事替你考虑的,俺老表当时有机会,帮谁不是帮?” 李老四也是无语,儿子的大好机会,转瞬即逝,他又没能厚着脸皮就弥补,结果造成了大半生的缺憾。 曹军表舅后来知道了李老四的为人,但一切都错过了,李老四儿子大了,他也退出实职岗位了,有心无力了。 (这是村里的真事,名字均为化名。)
孩子与孩子的智商、学习能力其实都差不多的,关键时刻有人指点,就会走不少弯路,人生
草根闲聊生活
2025-04-22 08:27:3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