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著名主持人杨澜指着林徽因一张照片,对着一旁的梁从诫问道:“你母亲踩着高跟鞋,穿着旗袍,是如何爬到房梁上去的?”梁从诫沉思许久后,用7个字缓解了尴尬。 那张照片定格了一个特殊的瞬间:一位身着旗袍的女子,站在古寺庙高高的横梁上,微笑着向下方的摄影师致意。2002年,当央视著名主持人杨澜拿着这张珍贵的老照片,指着林徽因问她的儿子梁从诫:"您的母亲林徽因,穿着旗袍高跟鞋,是怎么爬上屋顶的?"面对这个直接的问题,梁从诫只是平静地回答:"这是梁家的秘密。" 这简短的七个字背后,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啊! 林徽因曾自嘲地对朋友说:"我大抵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穿着旗袍和高跟鞋,爬上古建筑屋顶的女人!"这句话听起来像是玩笑,却道出了她不平凡的人生轨迹。在那个时代,女性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已属罕见,而林徽因不仅文采斐然,还与丈夫梁思成一同奔走于全国各地,调查记录中国古建筑,为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那是上世纪30年代,林徽因和梁思成来到河北正定县的开元寺考察。面对这座拥有1400年历史的古刹,梁思成想亲自爬上去仔细查看木构结构。林徽因却一把拉住了他:"任何细小的毁坏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我比你轻一些,让我来吧。"尽管梁思成担心木梁承重不够,但林徽因坚持己见。她将旗袍在腰间打了个结,化长为短,小心翼翼地攀上了横梁。正是在那一刻,梁思成拍下了这张后来被杨澜提问的珍贵照片。 然而,林徽因的光芒太过耀眼,也招来了不少非议。作为民国三大才女之一(另两位是冰心和凌淑华),她的才华与美貌同样出众。冰心曾写过《太太的客厅》暗讽林徽因经常在家中举办沙龙的行为;而凌淑华则因徐志摩的缘故对林徽因颇有芥蒂。徐志摩为追求林徽因,不惜抛弃了怀有身孕的妻子张幼仪,但林徽因最终选择了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 鲁迅也曾写过一首名为《我的失恋》的打油诗暗讽林徽因,讽刺恋爱中喜欢无病呻吟的"赤练蛇"般的女人。钱钟书更是在《猫》一文中写道:"在一切有名的太太里,她长相最好看……她的交友最广。并且,他的丈夫最驯良,最不碍事。"这"最驯良"和"最不碍事"显然不是什么赞美之词。 "梁家的秘密"背后,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心酸与坚韧。原来,梁思成年轻时曾遭遇严重车祸,左腿和脊椎都留下了严重后遗症,攀爬这样的动作对他来说十分痛苦。林徽因虽然是个爱美的女人,却主动担起了这危险的工作,只因为心疼自己的丈夫。这份爱,藏在那张穿旗袍站在房梁上的照片里,也藏在梁从诫那句意味深长的回答里。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一生,都在为保护中国古建筑而奔走。这对于林徽因来说不仅是工作,更是一种使命。她曾说:"如果一个民族忘记历史,就不能正确地面对现在和未来,就会成为一个愚昧的民族,历史和传承,是时代飞速向前发展下,永远不能抛弃的精神内核!" 在山西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考察时,他们发现了一座保存完好的唐代木构建筑。这一发现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在此之前,日本学者一直声称中国国内根本没有保存良好的唐代木构建筑。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工作,不仅是对中国古建筑的记录与保护,也是对民族文化自信的捍卫。 然而,这样的工作背后,是无数艰辛和危险。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开大学遭到日军轰炸,清华、北大等学府被迫南迁。林徽因一家和好友金岳霖一同南下,途中林徽因高烧不退,患上了严重的肺炎。后来他们辗转到了昆明,生活条件极差,日军空袭不断。有一天,正在吃饭的一家人听到空袭警报,炮弹声迅速在周边炸响。梁思成匆忙抓过孩子们,林徽因护着自己的老母亲,一家人刚刚卧倒,一颗炮弹就在他们周遭炸开,整个二层楼顿时倒塌。虽然一家五口幸运地安然无恙,但林徽因的身体从此每况愈下。 就是这样一位柔弱的女子,却始终坚持与丈夫一起工作。她在逃难途中患上肺结核,拖着病躯依然不肯停歇,直到1955年,年仅51岁时因病离世。她的挚友金岳霖写下了"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挽联,表达着深切的哀思。梁思成原本表示此生绝不再娶,但七年后,他还是娶了曾是林徽因学生的林洙。 林洙比梁思成年轻27岁,这段婚姻遭到了梁思成儿女和朋友们的强烈反对。为了林洙,梁思成不惜与多年好友张奚若断绝往来,甚至与自己的一双儿女也产生了隔阂。不过,林洙确实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梁思成,也照顾着林徽因的母亲。即使是梁从诫的长子梁鉴也承认:"林洙在生活上照顾我爷爷,我还是很感激的。" 时光荏苒,当杨澜2002年拿着那张照片问起林徽因如何穿着旗袍爬上房梁时,梁从诫的回答既是对母亲的保护,也是对那段历史的尊重。林徽因不仅是才女,更是中国建筑史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女性同样可以在专业领域做出重要贡献。而那句"这是梁家的秘密",或许正是对母亲最好的纪念方式。
1972年,林徽因90岁的母亲去世,晚景凄凉,身边无儿无女,只有一个女婿的续弦林
【8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