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是南宋时期与岳飞、韩世忠齐名的“三大将”之一。前两位功名盖世,而张俊却是个诡计多端,阴险狡诈,善于为官捞钱的高手。 在杭州西湖畔,矗立着一座闻名遐迩的岳飞庙。庙内岳飞墓前,有四尊铁跪像,其中一尊便是张俊。很少有人知道,这个与岳飞、韩世忠齐名的南宋"三大将"之一,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回到南宋建立之初的风云变幻中。 公元1475年,明朝成化年间,当朝廷重修岳飞墓时,将秦桧夫妇铸成铜像,令其跪于岳飞墓前,以示永久忏悔。经过多次修缮,张俊的铜像也被加入其中,与秦桧等人一同跪拜。这铜像见证了一个从军事英雄到奸臣的转变历程。 在南宋初年,张俊最初确是一名英勇善战的将领。建炎三年,金兵分兵渡江攻打浙江,宋高宗被迫从杭州逃往明州。危急时刻,张俊率部从越州赶到明州,给金兵当头一棒,歼敌数千。建炎四年,金兵再次进攻明州,张俊又暗中派兵突袭,让金兵大败。当时,翰林学士江藻曾向高宗评价道:"敌人之来,诸将拥兵观望,曾不能为陛下施一矢之劳,独张俊守明州,仅能少抗。" 明州之战只是张俊战功的开始。绍兴九年,金兵入侵,张俊督促部队渡江迎敌,金兵不得不暂时后撤。次年,张俊率军直抵毫州,金兵见状,知大势已去,弃城远遁,毫州因此被收复。到了绍兴十一年的柘皋之战,面对"元帅以铁骑十余万夹道而陈"的金兵,张俊沉着应对,巧妙地用拐子马从两翼进攻,同时让王德部队与敌人正面交战,又派杨沂中率一万士兵手持长斧冲杀,最终歼灭上万敌军。 张俊不仅抗击金兵有功,对付国内叛乱也有显著战绩。绍兴四年,他与伪齐军对峙,然后派张宗颜绕道六合,出现在敌后,趁敌人撤退时指挥王进展开攻击,大败伪齐军。两年后,他又击退了刘麟的十余万伪齐军,几乎全歼敌军并迫降万余人。 在南宋政权建立之初,张俊的功绩更是不可忽视。靖康元年,金兵围攻汴京,张俊勒兵随梁杨祖勤王,当时有万人之众,为宋高宗建立南宋政权提供了有力支持。建炎三年,苗傅、刘正彦发动兵变,试图逼宋高宗退位,张俊率八千兵力与韩世忠、刘光州等人一道将高宗从危难中救出,使其重新掌权。 张俊与岳飞之间的关系变化,堪称南宋政治风云中的一幕悲剧。令人唏嘘的是,张俊最初还是岳飞的欣赏者与提拔人。在平定戚方叛乱时,张俊曾"盛称飞可用";平定江淮时,更是"奏飞功第一",使岳飞被加封为神武右军副统制、授亲卫大夫、建州观察使。从这些举动看,张俊对岳飞的赏识是真实的。 然而,随着岳飞军事才能的不断显现和地位的迅速提升,张俊内心的嫉妒之火也逐渐燃起。绍兴四年,年仅32岁的岳飞收复襄阳等六郡后,被封为节度使,其地位已与刘光世、韩世忠、张俊三位大将齐平。"世忠、俊不能平金人攻准西,飞闻命即行,帝授两镇节,俊益耻。"岳飞能征善战的本领,在某种程度上映衬出张俊的军事能力不足,这让张俊深感耻辱。 两人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源于几次具体的冲突。杨么平定后,岳飞曾赠送给韩世忠和张俊各一艘楼船,本是好意,张俊反倒嫉妒起岳飞的功绩。更关键的是,张俊想分走岳飞的背嵬军,被岳飞断然拒绝,这让张俊大为不悦。当两人同在楚州城时,张俊提议修城以防备敌人,岳飞则直言不讳地表示:"当戮力以图恢复,岂可为退保计?"这句话让张俊变了脸色。一个年轻将领竟敢公开顶撞自己,张俊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就在这种嫉妒和不满积累的背景下,张俊开始与主和派的秦桧靠拢。当时的南宋朝堂上,主战派与主和派的斗争激烈。岳飞作为主战派的代表人物,坚持收复失地、北伐中原的立场,而秦桧则主张与金朝议和,避免战争。对于宋高宗赵构来说,议和无疑是更符合其个人利益的选择——如果北伐成功救回被金人掳走的徽、钦二帝,他的皇位将面临威胁。 绍兴十一年,岳飞率军北伐,连克郑州、洛阳等地,正当战局大好之时,宋高宗下达了著名的"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飞班师回朝。当各将领回朝后,韩世忠和张俊被任命为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此时,张俊"倡言飞议弃山阳",为秦桧弹劾岳飞提供了借口。接着,秦桧又"谕张俊令劫王贵,诱王俊诬告张宪谋还飞兵",试图收集罪证。 尽管秦桧和张俊等人提供的"伪证"最终不成,但宋高宗和秦桧已下定决心要除掉岳飞这个"和议"的障碍。秦桧亲手写下一张小纸条送到狱中,不久便传出岳飞已死的消息。岳飞最终冤死于风波亭,时年39岁。 张俊从昔日赏识岳飞的伯乐,到最后参与陷害的刽子手,这一转变反映了他在权力与荣华富贵面前的选择。历史对张俊的评价是复杂的,《宋史》将他放在普通列传而非"奸臣传"中,似乎也是对他功过参半的一种肯定。然而,在民间的评价中,张俊作为陷害民族英雄岳飞的帮凶,终究难逃千年跪拜、遗臭万年的命运。
张俊是南宋时期与岳飞、韩世忠齐名的“三大将”之一。前两位功名盖世,而张俊却是个诡
熹然说历史
2025-04-21 22:25:08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