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躬耕地研究成果十四: “襄阳说”的救命稻草很荒谬 《草庐对》也叫《隆中对》,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题目是后人加的。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诸葛亮在草庐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就以《草庐对》的方式为刘备描述出一个战略远景,或者叫建国纲领。这一千古名篇,在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中具有典范价值。。 《草庐对》载:“亮答曰:……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对于诸葛亮的这句话,“襄阳说”者如获至宝,好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抱在怀里反复欣赏,视为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的铁证和救命稻草。支持“襄阳说”的所谓砖家认为:“这句话是诸葛亮躬耕地绝不可能是在当今南阳市之强证。”“如果躬耕地在宛,诸葛亮就不会会说‘由一上将统率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一个’向',就表明诸葛亮隐居地亦即亮、备密谈地,与宛决非一地。”“只有二人密谈之地当今襄樊市,‘宛、洛’,远在北方,说‘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方才符合地理方位’”。 对于这句话的理解,若是一个没有文化之人,笔者觉得无可厚非。但对于一些所谓砖家,笔者实在不敢苟同,更感到从中学到大学要加强对文言文学习,提高理解文言文的基本素养。 “襄阳说”者故意忽略一个最基本的时间概念:此时诸葛亮和刘备在草庐密谈,提出了今后兴复汉室之大计时所说的话:“倘若今后天下形势一有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宛县和洛阳一带进军。”这是诸葛亮制定建国纲领的军事战略之一,是提出的假设性问题。从这句话中根本无法得出“谈话之地,与宛决非一地。”的结论!千万不要把这句话当做救命稻草,否则,就会贻笑大方。 诸葛亮躬耕地之争时空长达千年之久,是历史上的一个悬案,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学术问题,对于涉及此问题的史料应在深入研究全面分析后方下结论。否则,就容易形成虚无的历史,不符合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进而造成对历史的极端不负责任。
2025年躬耕地研究成果十四: “襄阳说”的救命稻草很荒谬
派侑看文
2025-04-21 14:13:1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