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税警总团长黄杰请张佛千帮忙“我这团里,有两个人不太服我管。一个便是孙立人,美国留学的高材生。一位便是何绍周,何应钦的侄子,你帮想个法子,做做他们的工作。”
孙立人后来被称为东方的隆美尔,丛林之狐,战功赫赫,还是美国留学的高材生。而何绍周是何应钦的侄子,彼时的何应钦一度被称为蒋介石的大管家,大权在握。黄杰的团中便聚集了这两个“刺头”,总觉得这不太服自己管,所以想求张佛千帮忙。
其实黄杰跟张佛千早就相识了。在1933年,张佛千曾在北平创办抗战刊物,书写那些抗战官兵为我国抛头颅洒热血的文章,其中便多次写到黄杰的辉煌战绩。
张佛千原本就是著名作家,毕业于上海中国公学,创办《老实话》和《十日》杂志,又创办城中日报,衷于诗画,后来又写下花下散记等文。文笔自是不俗,所以将文章写的那叫一个绝。
黄杰看后也觉得不错,他为此事专门宴请了张佛千。后黄杰升任税警总团团长,张佛千也在南京办报。
黄杰税警总团一共六个团,兵力超过3万,管起来是较为费事的。又缺一位秘书,所以就此事向张佛千请教,问对方有没有什么人可以推荐给自己。张佛千回答“有啊,我表兄张敬礼,他怎么样?”
“你推荐的人我肯定放心,带过来就行了。”
黄杰又邀请张佛千自己部队中小住,恰好卫立煌来海州视察。黄杰又对此额外叮嘱张佛千”卫长官平时为人严肃,你跟我一起接待,当时多说说话,让气氛活跃起来。”可结果平时严肃的卫立煌见了张佛千也并不是完全严肃了。
张佛千确实看法独到,讲话又较为有水平,卫立煌也对他颇有几分赞赏。而黄杰也因为此事也更看重张佛千,张佛千几乎成为了他的编外小军师。
那日,黄杰又有了一个苦恼之事,所以便将军师又请来了。黄杰说“我这六个团中,有两个团团长是两个刺儿头。不服管,一个便是何应钦的侄子何绍周,一个就是美国的留学生孙立人,你帮我做做工作。”
黄杰毕竟是税警总团的团长,张佛千虽不愿意,也终究是不好推辞,这便开始做工作,将这两个团都跑了个遍。将黄杰口中嚣张跋扈,不服管的团长也都一一见识了。
首先何绍周确实是有几分嚣张跋扈,一方面黄埔出身,一方面又有依仗,是何应钦的侄子,所以作风未免傲了些,确实是不太将黄杰放在眼中。
另一位便是孙立人,孙立人曾是清华大学毕业,又前往美国留学,不管是军事理论还是实践水平都是相当高的,能力很是出色,在某些方面还隐隐压了黄杰一头。
张佛千对孙立人印象很好,而且两个人都是安徽庐江人,是老乡,所以越聊越投机,还变成了好朋友。
抗日战争胜利后,孙立人前往重庆述职,就此事询问好友张佛千“你说接下来我会被安排到哪里?”张佛千说“你并非黄埔军校出身,接下来很有可能会被派去东北。”
事实果真如张佛仙所料。
在1947年左右,因为东北保安司令部被撤销,孙立人再次回到重庆,蒋介石彼时给了他两个选择,一个是在中央军校当校长,一个是去台湾练新军。孙立人也曾就此事问过张佛千,对方给他的建议是当校长,可是孙立人却摇头道“练军才是我的所长。”
后蒋介石果真将孙立人派去了台湾,而张佛千也在推调吴院长所提出的让他留下来办报的请求后,随好友一起去往台湾。
在1949年底左右,因为蒋介石的失败,一大批败军开始陆续逃往台湾,而整顿这批逃亡败军的任务,蒋介石就顺势交给了孙立人。
在汤恩伯的部队也逃往台湾后,蒋介石问孙立人如何处理,孙立人回答说“陆续腾出校舍,让他们住。”蒋介石却皱眉“汤恩伯的部队怎么能住校舍呢?不如把训练营腾出来。”
“只有训练好的部队才能入训练营,而且地方也不够。”
“那就把你的新军搬出来,让汤恩伯的部队进去。”孙立人大怒,指责蒋介石本末倒置。
后在1950年左右,孙立人跟蒋经国因为一些看法的不同,经常发生争吵。张佛千再次劝他“你可以跟他拍桌子吵架,但是起码应该在公开场合支持一下,说一下他的好。”
孙立人不屑做此事,而张佛千无奈叹气,他已经洞悉蒋家父子的心思,所以提出请辞。
孙立人起初不愿,可后来看着自己逐渐被明升暗降,终究是答应了,1955年,孙立人被软禁,这软禁就是整整三十年。1988年才再次恢复自由,张佛千赶去看他,恰好看到孙立人正在修盆景,张口就问“这个盆景种了多久了?”孙立人回答“我出事多久了,它就长了多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