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顽固派的慈禧对八国宣战,维新派的光绪却主张求和。
光绪支持戊戌变法,慈禧支持义和团运动,从两个人对两项运动的不同态度,看清朝统治者的本质。
戊戌变法跟义和团同属爱国救亡运动,可慈禧光绪的态度却不尽相同。戊戌变法时,光绪是支持的,慈禧是反对的。在义和团运动时,慈禧是支持的,光绪却是反对的。
八国联军侵华时,光绪主张妥协,以顽固著称的慈禧,竟提出了“与其苟且图存,遗羞千古,不如一决雌雄”的口号,对八国宣战。
慈禧跟光绪到底谁更“强”?谁才能给中华民族,给清朝统治带来曙光,历来争议不一。而光绪也因主张戊戌变法,被赞为维新。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在戊戌变法前,康有为曾上书光绪皇帝,表明“若不维新,那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也,皇帝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也。”
写后托当时的工部尚书转交光绪皇帝,可对方不愿意呈交,奏折虽未到达皇帝手中,可是一直在大臣间传播,在报纸上刊载,所以影响甚大。后经督察院传给光绪皇帝,光绪皇帝看后深受震撼,立刻要召见康有为,委以重任。
恭亲王等以“非四品以上官员不得召见”为由阻拦,光绪皇帝却坚持要见康有为。以问话为由与之会见。
康有为得到了光绪皇帝师傅翁老的赞赏,光绪开始重用康有为,并下诏“康有为的条陈随到随送,不得任意阻拦扣押,”并让康有为将所写的《日本变政考》和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等呈送自己。
后康有为成立保国保种保教的保国会,在变法上,康有为也提出了增设新衙门,逐步革除旧大臣,开矿路,兴办实业,开矿路,办邮政,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禁缠足,废发辫,创办新式学校,练新兵等各项措施。
可是在光绪皇帝新政颁布后,除了湖南巡抚能认真执行,湖北巡抚比较热情之外,其他各省都是在观望,特别是两江总督刘坤一和两广总督谭仲麟。
在命令下达后,两人竟无一字复奏。光绪让发电催问,可是刘坤一假称“部文未到”,谭仲麟置若罔闻,对光绪皇帝的新政不予执行,让新政成为了一纸空文。
这一次的戊戌变法,这一次的百日维新,因光绪皇帝无实权而最终宣告失败。
在此次的维新变法中,光绪是维新派。也曾因昔日在甲午战争后坚持对外抗争而被称为强硬派(在1895年,甲午战后,在慈禧主张对外妥协时,光绪皇帝派兵6万出战。选用湘军名将和清流名士担任主将。打算做最后一搏,然而却六天之内连续失去了山海关外的牛庄,营口等军事要地。)
在义和团运动时,在另一场爱国救亡的运动发生时,慈禧和光绪的角色发生了转换。光绪反而成为了顽固派,求和派,而慈禧却反而成为了强硬派。
义和团最初在山东兴起,最初被称为义和拳,主张借助气功,主张金钟罩,化符吞珠,刀枪不入,后逐步演变为义和团。山东的各任督扶都以义和团“捍卫身家,犯法法则为匪,安分则为民,”为由,并不消灭,反而采取“抚”的策略,所以义和团的势力也逐步壮大。
当时慈禧想让端王的子嗣成为大阿哥,并让他取代光绪皇帝的位置,可是各国公使却对此表示不予承认,慈禧对此一度十分不满。所以打算利用义和团对抗他国,下令以晓谕解散为主,不准用兵。
声称义和团尚且是安分良民,只是习武,自卫身家,守望相助。
后来,义和团也正式打响了抚清灭洋的旗帜,成为了八国联军侵华的导火索。
关于义和团,朝廷内部看法各异,有人主张利用义和团抗击列强,有人主张镇压民团。慈禧太后举棋不定,既不敢利用义和团这一支军队,也不愿彻底剿灭义和团,失去法码。
就在此时,八国联军侵华加剧,并想谋夺大沽炮台,清政府内部关于与此事也是争论不一,其中光绪等人主张镇压义和团,不与八国开战,。
而慈禧因为在跟帝国主义在废立问题上的矛盾,所以打算利用义和团跟他们对抗,所以下令“留下义和团,在抗战时让他们冲锋在前。”在6月17日。慈禧又接到了列强让她归政给光绪皇帝的奏报。
慈禧对列强的嫉恨更加重了,所以当即召开了御前会议,要强行对八国宣战。特别是在大沽沦陷后,慈禧不顾光绪皇帝的反对,开始正式对八国宣战,并宣称“与其苟且图存,不如一决雌雄。”
可随着八国联军侵华的加剧,随着八国联军向北京进犯,慈禧却转而惊慌失措了,她也由一开始的强硬倾向于求和,特别是在8月14日,侵略军到达朝阳门外后,慈禧太后更是带着光绪皇帝于当天仓皇出逃。
光绪并非绝对的维新,慈禧也并非绝对的顽固。他们二人对待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这两项运动的不同态度,都是为了维护所谓的祖宗基业,维护清政府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