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风民俗的演化,看民间30年前后的变化! 人们常说:“离家三里路,各处各乡风”,其实乡风民俗不但受空间的影响,有地理的因素,更受时间的影响,也有历史的因素,就是这几十年间也有很大的变化。 我是1954年出生的,老家在苏北沿海的农村,现在也是年逾古稀了,虽然现在从老家到县城又到市区儿子这边生活,但距离老家也不是很远,同样的乡音,同样的生活习惯,就是现在的乡风民俗有许多和当年不一样了。 别的我也没有太注意,起码有大有小三件事是过去没有的,现在成了常态,成了民俗,应该也算是与时俱进吧。 第一,清明给死去的父母“送帐子”。我们小时候记得清明就是扫墓,我们在学校有老师领着祭扫烈士墓,家里父母到爷爷奶奶的坟上去烧纸钱,如此而已。包括80年代以后,我出来到县城工作了,每年清明那是雷打不动必须回去的扫墓的。 “烧帐子”似乎是上世纪九十年前后的事情,有一年清明前连襟告知我们说是闰年,要我们姑娘家给去世的岳父母烧帐子。 第二,立夏吃煮烧饼。这个风俗不知道是什么时间开始流行的,因为我过去一直在县城工作,现在在儿子这边住在城东的小区里,也算是警察民情了。 有一次早上去买烧饼,居然非常紧张要排队,有人一买几十个。原来这边农村有“立夏吃黄烧饼”的风俗,说是吃了治黄病。当地人说所谓的“黄病”,印象里应该是贫血,现在很少见到了,肯定不是因为吃黄烧饼吃掉的。 立夏时节本来就是三春头上,人们生活改善后应该是想着法子吃而已,据说有人把黄烧饼买回去晒干了,说那样煮着有劲韧,更好吃。 我们在老家的时候,立夏就是煮鸡蛋,当年一天3顿的茶饭都吃不周全,从来没有听说过专门吃黄烧饼这档子事,那时候黄烧饼要粮票,农村人可没有,那时我估计@天山热土 @灿烂生活家9E孙凯 家也没有粮票去买黄烧饼。 第三,祭祖。祭祖现在在农村是愈演愈烈,就是一件大事情,社会上也专门有人修族谱,帮助操办这一类事情。 祭祖也越来越慎重,从过去的一年一祭到现在的一年春秋两祭。 而说到祭祖这件事情,我们家多少有些失落,因为在前三十年大家都不祭祖,我们也无所谓,现在和人家比我们就好像少了什么。 我们家祖籍是安徽徽州的,后来迁居到苏北盐城的一个老镇伍佑,解放前后又到东边沿海谋生。小时候记得家里收藏有家谱和祖先牌位,不过由于后来破四旧立四新,小集镇上天天有人家被抄家,父亲那时候在外边工作,母亲吓得把家里所有的旧东西连同家谱和祖先牌位都抬出去烧掉了。 我们家到我这一辈已经是三代单传,连我的爷爷都是在江苏出生的,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加上兵荒马乱,他也没有到安徽老家去过,所以我们也一直没有寻过根,也就没有办法祭祖了。 这些事情在前30年是谈不起来的,当时主要的是解决温饱,能吃饱穿暖就是最大的政治,还要忙时吃干,闲时吃稀,现在这些习俗也应该是随着时代发展才应运而生的。 那些无比留恋前30年火红岁月的人,不知道是否同意我这个说法,你们那里有这样的习俗吗?
从乡风民俗的演化,看民间30年前后的变化! 人们常说:“离家三里路,各处各乡风”
翊云逸风
2025-04-21 07:50:2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