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日在白宫记者会上放出豪言,称“1个月内会与中国达成协议”,并表示“不希望关税继续上涨”。这一表态与他此前将中国称为“敌对贸易国家”的强硬言论形成鲜明对比,引发全球关注。特朗普为何突然释放缓和信号?他的底气从何而来?一个月内真能达成协议吗?
特朗普的谈判风格向来是“先强硬后妥协”。此前,他威胁对中国商品加征60%关税,但上任后仅实施10%,并多次推迟TikTok禁令,显示出一定的灵活性。从现实情况来看,特朗普的这一说法可能更多是出于一种谈判策略,而非实际可行的计划: 第一,中美贸易关系的复杂性:中美贸易关系涉及众多复杂问题,包括贸易平衡、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等。这些问题并非短期内能够解决,此前的贸易谈判已经多次证明了这一点。 第二,中国的态度和立场:中国一直强调,贸易战没有赢家,双方应通过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对话与协商解决各自关切。中国不会在压力下轻易让步,尤其是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
第三,美国国内的分歧:特朗普政府内部对于贸易谈判的立场并不完全统一。例如,一些官员对中资在美国的投资持怀疑态度,认为这可能带来“国家安全风险”。这种内部分歧可能会影响谈判的进程和结果。 如果能够真的达成协议,鉴于双方此前的谈判焦点,协议或许会涵盖部分农产品贸易、金融服务市场开放等方面的内容。 在农产品领域,美国一直希望扩大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而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对优质农产品也有一定需求;在金融服务方面,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美方可能期望进一步拓展其金融机构在中国的业务范围。但这些都只是基于过往谈判方向的推测,最终协议的具体内容仍取决于双方能否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沟通与协商。
总之,对于特朗普的这一表态,国际社会还需保持理性观察,毕竟中美之间的协议达成,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更不是一方能够单方面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