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 年,周总理钦点张樾丞担起篆刻开国大印的重任。这位琉璃厂同古堂的传奇店主,在业内声名赫赫,其精湛技艺备受推崇。 张樾丞出身贫寒,清朝末年生于农家,靠着收成好时读了几年私塾。为谋生计,他听闻雕刻是门好手艺,能在社会立足,便背着干粮,风餐露宿,徒步百里从家乡走到北京。他在大师门前长跪恳请,终得入门,开启学艺生涯。他天赋过人,上手极快,一年便能雕琢出精美作品,四年后出师,自立门户创办了刻印店。 为提升自身素养,他白天雕刻,夜晚苦学,雕刻技术与学识修养齐头并进,其作品也独具韵味。他为梁启超雕刻的印章,成为成名之作,自此声名远扬。从清末皇帝到民国军阀,再到艺术名家,都对他的作品青睐有加。 新中国成立,张樾丞获此重任,激动得几夜难眠。他查阅大量资料,呈上四种不同字体的印章模板,印文均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 。毛主席与领导们商议后,选定宋体,只因宋体清晰易辨,能让百姓看清印文,彰显新时代特征,这与以往篆书国印截然不同。 当时张樾丞已近古稀,身体和精力大不如前,但刻起印来却精神抖擞。儿子在旁协助,他也有意将手艺传承。他刻印速度很快,不到一周就完成了印章。他还在印章四角特意留出一点高度,待正式启用时磨平,寓意大印启封,同时也防止有人私自拓印。 完成任务的张樾丞,满心欢喜与自豪,毕竟能得到国家认可,是至高无上的荣誉。此后,他将工作逐渐交给儿子,自己安心养老。但偶尔也会操刀,刻下几枚意义非凡的印章,不过这些辉煌经历,他从未对外炫耀。 张樾丞一生与雕刻相伴,八十岁时与世长辞,儿子接过衣钵,让这门手艺得以延续。他镌刻的开国大印,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成为永恒的传奇 。
当时,周总理在上海会见时任越南劳动党第一书记的黎笋,期间,他发现工作人员脸上十分
【7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