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后奥地利的命运 奥地利,这个位于欧洲心脏地带的国家,在二战前后经历了一系列戏剧性的变化。从被纳粹德国吞并,到战后被盟国分割占领,奥地利的命运似乎一直掌握在外部力量的手中。 早在1933年,德国间谍就开始在奥地利活动,企图将这个战略要地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1936年,德国迫使奥地利签订了《德奥协定》,要求奥地利在外交政策上认同自己是一个"日耳曼国家",并允许纳粹党徒参与奥地利政府。这一协定实际上标志着奥地利主权的丧失。 1938年初,希特勒更进一步,迫使奥地利总理特赦纳粹党员,任命奥地利纳粹分子掌控内务和保安部门。3月12日,德国军队长驱直入,不费一兵一卒就占领了奥地利全境。次日,希特勒亲自到维也纳,签署了德奥合并的法律,奥地利沦为德意志第三帝国的一个省。 面对希特勒吞并奥地利的野心,西方大国的态度可谓令人失望。意大利起初还表示反对,坚持要保证奥地利的独立,但在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后,墨索里尼改变了立场。英国首相张伯伦更是直言,奥地利无法指望其他大国的援助。美国和法国也表示无意干涉奥地利事务。在这种背景下,奥地利的命运几乎是注定的。 然而,战争的结局出乎希特勒的预料。纳粹德国战败后,奥地利再次成为国际博弈的对象。美国总统杜鲁门吸取了在德国问题上的教训,决心不让奥地利重蹈德国的覆辙。他拒绝像在德国那样划分占领区,更不想给苏联任何机会。然而,面对战后复杂的国际形势,杜鲁门的意愿能否得以实现,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奥地利的命运,折射出二战前后国际政治的复杂博弈。大国在奥地利问题上的态度反转,体现了国家利益至上的现实主义原则。而战后奥地利的前途,又与德国问题紧密相连,成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角力的新战场。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小国的命运往往掌握在大国手中。奥地利的遭遇,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然而,国家的前途终究要靠自己来把握。只有增强自身实力,提高国际地位,才能在大国博弈中赢得更多的主动权,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奥地利的经验,也是所有小国应该汲取的教训。
外蒙为何反华?如今宁可饿死也不向东大靠拢,令人难以理解,蒙古国是怎样变成全球最反
【31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