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德国一位63岁,吃不起的面包老人,突然收到一份,来自中国的信封,封面上还印有中国南京四个字,里面是2000美元,老人看到后瞬间泪流满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也是给小编最大的支持,感谢! 这位老人就是约翰·拉贝,他曾在日军攻占南京时期,联合多位外国友人建立安全区,收留了20多万中国百姓,免遭日本的侵犯和屠杀,约翰·拉贝的事迹感动着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所以在他遇到困难的时候,中国老百姓没有忘记这德国友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为其捐钱,帮他度过难关。 约翰·拉贝的故事还要从他26岁时说起,那年年轻的约翰·拉贝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在天津西门子公司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然而这次看似平凡的工作调动,竟成为了一段传奇的开端。 约翰·拉贝在中国的岁月里,逐渐被这片古老土地的文化所吸引,他学习中文,品味中国茶,欣赏中国书法,甚至开始穿起了中式长袍,这种文化认同感让他决定在中国定居,成为了一名"老中国通"。 1931年,作为德国人约翰·拉贝加入了纳粹党,这个决定看似矛盾,实则暗含玄机,约翰·拉贝并不认同纳粹的种族主义思想,他加入纳粹党更多是出于实用主义考虑,这个身份后来成为他在南京保护中国平民的重要筹码。 约翰·拉贝的勇气令人敬佩,他多次挺身而出,阻止日军的暴行,但是约翰·拉贝得行为也激怒了一些日军,曾有几名日军在喝醉酒后想要给拉贝一些教训,强行跑到拉贝的避难所中想要抓走几名妇女,拉贝不顾自己的生命挡在日军的枪口前寸步不让,最终日军军官的到来才化解了此次危机。 日军为了阻止拉贝建立的避难所,曾对避难所进行围困断水、断电、不让进出,想要饿死避难所的百姓,拉贝和一些外国友人立即联合起来,向日本领事馆反复交涉,并向自己的国家领事馆求助,最终日军解除了围困,每天晚上约翰·拉贝都会详细记录下日军的暴行,这些日记后来成为了揭露日军罪行的重要证据。 1938年2月,因为工作调动约翰·拉贝被迫离开南京返回德国,他带着2000多页的日记,希望能唤起德国政府的关注,然而他的努力收效甚微,希特勒对南京的惨状毫不在意,约翰·拉贝的声音在纳粹德国被淹没了。 战后约翰·拉贝的处境更加艰难,他因纳粹党员身份被英国占领军逮捕,虽然后来被释放,但失去了工作,生活陷入困境,然而就在此时,一个感人的故事在大洋彼岸上演了。 1948年,南京的民众自发募集了2000美元,寄给了远在德国的约翰·拉贝,这笔钱不仅解决了约翰·拉贝的燃眉之急,更是中国人民对这位"南京好人"深深谢意的体现。 1950年1月5日,约翰·拉贝因中风去世,享年67岁,临终前他将日记托付给了子女,嘱咐他们妥善保管,直到1996年约翰·拉贝的外孙女才将这份珍贵的历史文献公之于众,震惊了整个世界。 2005年,德国总统科勒为约翰·拉贝平反,称赞他是"人性、正义与勇气的楷模",在南京有一座纪念馆专门纪念约翰·拉贝和其他国际友人在大屠杀期间的义举。 参考资料:《拉贝日记》格尔达·拉贝,人民出版社,1996年。
1948年,德国一位63岁,吃不起的面包老人,突然收到一份,来自中国的信封,封面
泡泡爱吃泡芙啦
2025-04-18 12:19:19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