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杨振宁来看望癌症晚期的邓稼先,看邓稼先情绪不错,杨振宁开玩笑地问:“

趣叭叭呀 2025-04-18 10:42:57

1986年,杨振宁来看望癌症晚期的邓稼先,看邓稼先情绪不错,杨振宁开玩笑地问:“搞原子弹、氢弹,得了多少奖金?”不料,听了邓稼先的回答,杨振宁当场愣在原地。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怀宁,家里条件不错,父亲是知名学者,算得上书香门第。他从小就聪明过人,1945年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后来去了美国留学,1950年在普渡大学拿下博士学位。那时候,美国科技发展正火热,很多中国留学生都选择留下来,找份好工作,过上舒服日子。但邓稼先没这么想,他心里装着祖国,觉得国家需要他,他就得回去。同年,他收拾行李,带着一腔热血回了国。 回国后,他在北大教书,生活挺平静,还和许鹿希结了婚,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但好景不长,1958年,钱三强找上门,给了他一个任务——研制原子弹。这不是个轻松活儿,得去西北荒漠,条件差得要命,风沙满天,连像样的吃的都没有。邓稼先没犹豫,撂下家人就去了。从那以后,他的生活就跟核武器拴在了一起。 到了西北基地,邓稼先面对的是一片空白。苏联专家刚撤走,资料也被带得干干净净,中国自己的技术储备几乎为零。他带着团队,从头学起,一步步摸索。白天搞计算,晚上熬夜讨论,连轴转是常态。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炸响,举国振奋;1967年,氢弹也成功试爆,标志着中国真正站上了核大国的台阶。这每一声巨响,都是邓稼先和团队用无数个日夜换来的。 但这些成就背后,代价不小。基地条件恶劣,辐射防护也不像现在这么完善。邓稼先为了数据,亲自上阵过好多次。有一次试验后,他不顾危险,直接跳进弹坑捡碎片,结果身体受了严重辐射。这事儿当时没人觉得有啥,毕竟任务第一,可谁也没想到,这成了他后来病倒的祸根。他的健康,就这么一点点被掏空了。 1986年,邓稼先已经躺在医院里,直肠癌晚期,日子不多了。杨振宁听说后,特意赶来看他。两人是老朋友,年轻时在美国就认识,感情挺深。那天,杨振宁看邓稼先情绪还行,就想逗他开心,随口问了句:“搞原子弹、氢弹,得了多少奖金?”他以为邓稼先怎么也得拿个几十万,毕竟这功劳太大,谁听了不得竖大拇指。 可邓稼先笑了笑,说:“20元。”杨振宁一愣,还以为听错了,以为是20万,赶紧说:“那还不错!”邓稼先摆摆手,淡淡地说:“不是,就是20元,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杨振宁当场呆住,半天没说出话来。他后来回过神,感慨地说,邓稼先这才是真国士,拿命换来的功绩,却只得了这么点回报。 这20元听着寒碜,但背后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他从没把钱当回事,也没想过要啥回报。原子弹、氢弹的成功,对他来说就是最大的安慰。他那一代科学家,很多都这样,图的不是自己过得好,而是国家能站起来。 邓稼先的身体,其实早就透支了。长期在辐射环境下工作,防护措施又跟不上,他的健康一天天垮掉。1985年,他查出直肠癌,已经晚期,医生说没救了。他自己倒挺坦然,觉得自己这辈子值了。1986年7月29日,他在医院去世,62岁,走得很平静。临走前,他跟人说,看到“两弹”都成了,他没遗憾。 他的死,对中国科技界是个大打击。一个干出这么大事儿的人,就这么走了,连个像样的告别都没来得及。杨振宁后来提起这事儿,总是忍不住叹气,说邓稼先这人,太不把自己当回事了。 邓稼先走了,但他的故事没完。他的事儿传开后,感动了一拨又一拨人。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英雄,就是个普通人,喜欢跟同事聊聊天,喝点小酒。可一旦国家有需要,他能豁出去一切。这种精神,后来成了很多人心里的标杆。

0 阅读:92
趣叭叭呀

趣叭叭呀

趣叭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