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六年,被西北风沙吹了十三年之久的陕甘总督左宗棠回京述职,由于当时慈禧太后正在病中,因此44岁的慈安太后单独召见了左宗棠。 左宗棠,1812年出生在湖南湘阴一个普通人家,家里不算富裕,靠父亲教书糊口。小时候,他就不是那种死读书的书呆子,喜欢看《孙子兵法》和地理书,眼界比同龄人开阔。1832年,他考中举人,觉得自己能混个好前程,可惜后来几次会试都没中进士。眼看仕途无望,他干脆回家钻研实用学问,水利、农耕、军事啥都学,这为他后来干大事打下了底子。 到了1850年代,太平天国闹得南方不得安宁,清廷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左宗棠在湖南巡抚手下当幕僚,主动站出来帮忙平乱,组织能力让人刮目相看。1860年,他加入湘军,带着部队打仗,一路从湖南杀到浙江,1864年攻下杭州,彻底搞定太平天国在那边的势力。朝廷看他能打,1866年把他派到西北当陕甘总督,去收拾那边的烂摊子。 西北那地方,自古就乱,19世纪中叶更是乱成一锅粥。陕甘回变搞得民不聊生,新疆还被阿古柏占了去,朝廷急得团团转。左宗棠接手这摊子事,带着军队西征,先平了陕甘的乱子,又花了好几年收复新疆。这活儿可不轻松,风沙漫天,补给跟不上,他愣是靠一股硬气撑下来了,把大清的疆土给抢了回来。 光打仗还不行,他知道要想西北安稳,得让老百姓日子过得下去。他在兰州建了机器局、制造局,造枪炮给军队用,还推广种棉花,搞纺织,让当地人有点收入来源。教育也没落下,他设义学,让穷人家孩子也能读书识字。在他手里,西北从一个战乱窝变成了能喘口气的地方。左宗棠自己呢?当官这么多年,两万两养廉金基本都花在公事上了,自己过得跟苦行僧似的,部队也不许扰民,老百姓都挺感激他。 光绪六年,他要回京述职那天,兰州城里挤满了送行的人,街上商铺都关了门,有人哭着喊着不愿他走。左宗棠骑在马上,看着这些面孔,心里估计也挺不是滋味。十三年的风沙,不光磨了他的脸,也让他跟这片土地连在了一起。 光绪六年春天,左宗棠回到北京,满以为能好好跟朝廷汇报汇报,谁知慈禧太后病了,朝政全交给44岁的慈安太后。慈安太后对这个西北来的老将挺重视,特意在养心殿单独召见他。她问得特别细,西北的战事、民生、军费花销,左宗棠一一回答。她听完很满意,说他这十三年没白干,还赏了他一副咸丰皇帝用过的墨镜。这东西可不是随便给的,透着朝廷对他的认可。 可没过几天,慈安太后突然死了,整个京城都懵了。左宗棠觉得不对劲,他刚见过她,觉得她身体硬朗得很,怎么说没就没了?他忍不住公开说了几句怀疑的话,这下捅了马蜂窝。消息传到慈禧耳朵里,她本来挺支持左宗棠的,这回却对他起了疑心。朝里风向变了,他的好日子也到头了。 慈安太后一死,慈禧掌权,左宗棠的处境就尴尬了。有人趁机说他西北的功劳吹过头了,有人说他清廉是装的,连他身边的人都跟着倒霉。胡雪岩因为跟他关系好,家产没了,落得个凄惨下场;周崇傅被挤出官场;台湾的刘璈直接被流放,最后死在宁古塔。李鸿章那帮人也开始给他使绊子,想把他彻底拉下来。 左宗棠这人倔,压根没服软。1881年,他被调去当两江总督,管着东南那块。他到那儿没闲着,修城墙、办学校,还请洋人教机械和造船,想让国家有点现代化劲头。1884年,中法战争打起来,他被派到福州守东南防务。那时候他都70多岁了,还跑前线指挥,坚持不让外国佬占便宜。 1885年9月5日,左宗棠在福州病死了,72岁。消息传出去,福州老百姓自发悼念,江边船上的帆都放下来了。朝廷追封他“太子太保”,丧礼办得挺隆重,送行的人挤了好几里地。他这一辈子,打仗收复新疆,搞洋务救急,硬是给晚清撑了口气。铁骨铮铮,心系国家,左宗棠这名字,历史得记上一笔。
收复新疆后,左宗棠杀掉了所有俘虏,包括降俘。然而,左宗棠手上沾满了血,却没人骂,
【5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