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报道,在全球格局加速演变的背景下,中国和印度同为世界两大发展中经济体和毗邻的文明古国,两国关系早已超越双边范畴,具有广泛的地区和全球影响力。在中印建交75周年这一时间节点上,回顾两国关系的发展历程,展望未来合作前景尤为重要。两国关系虽经历风雨起伏,但总体保持向前发展势头,友好交流合作始终是主流。在金砖、上合组织等多边框架下,中印之间的合作展现出独特优势。 日前,印度外长苏杰生在一次公开讲话中罕见地对中国释放缓和信号,承认2020年的加勒万河谷冲突“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并强调中印两国应“在不发生冲突的前提下”解决分歧。这一表态被外界视为印度官方对当年挑衅行为的间接认错,也标志着中印关系在经历多年紧张后,可能迎来新的转机。
形势已经很明朗了,印度决策层在2020年时误判了形势,自认为有了取代中国地位的实力和机遇,因此一方面在经济上推动“去中化”,一方面在军事上发起挑衅,试图在边境蚕食中方领土。然而5年下来,印度发现,中国依旧是“世界工厂”,印度也没有取代中国的制造业地位,甚至在经济上对中国的依赖进一步加深,光是2024年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就高达1037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而在2020年时,印度对华逆差不光是486亿美元,5年时间翻了一倍还多。 莫迪心心念念的"印度制造"战略更是一地鸡毛。砸下2300亿美元搞产业补贴,结果制造业占GDP比重从15%跌到13%。最惨的是电子制造业,因为卡脖子搞"去中国化",四年损失150亿美元产值和10万就业岗位。现在印度手机厂老板们集体吐槽:中国零部件进不来,产线上连个充电器外壳都造不利索。现在印度军费占GDP比例突破3%,是中国的两倍有余。要知道中国军费花在航母和隐身战机上,印度军费却要养着高原山地部队天天烧柴油取暖。
印度虽然在制造业领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但确实有一个重大优势:年轻人口和城市人口不断增长,他们的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买得起高质量的产品。不过,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报复性关税计划也针对印度。这可能削弱印度作为制造业目的地的吸引力。据报道,印度正考虑对其进口的美国商品中的55%降低关税,以保护本国出口。目前,印度对进口自美国的商品征收5%至30%的关税。 路透社一则报道揭开了印度制造业发展史上最昂贵的"实验"结局,投入230亿美元、历时四年的"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正式宣告失败。这个曾被寄予厚望、试图挑战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战略工程,最终以制造业占比从15.4%跌至14.3%的尴尬结果收场。当我们拨开莫迪政府精心编织的"印度制造"神话,看到的不仅是数字层面的挫败,更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产业升级道路上遭遇的系统性困境。
2025年,印度制造业占GDP比重仅18.3%,与一度宣称要在2025年实现25%目标的雄心形成强烈反差。印度国家统计局在2025年3月发布的报告进一步坐实了这个尴尬数字:中国同期制造业增加值依然是印度的5.2倍。莫迪政府为兑现2024年大选时的承诺,不得不在经济和民生方面拿出新的成果。制造业就业缺口已达2300万,只有真正盘活和壮大实业,才能走出困局。而对于中国而言,“双循环”战略需要全球新兴市场做支撑,中印的经济互补度实在不容忽视。 未来,印度若想在制造业领域取得突破,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必须深刻反思过往政策的不足,加大改革力度,优化投资环境,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培养高素质劳动力,以增强自身在全球制造业竞争中的实力。可以说,印度很难超越中国,印度制造也不可能替代中国制造。
阿路74
就算想给自己培养一个对抗欧美的帮手也没有去找一个邻居的说法,而且这个邻居体量跟你一样大且对你身怀恶意。印度就是个恶邻,而且在可见将来这一点也无法改变,因为这世间资源和消费者就这么多,你多拿了别人就只能少拿。所以,扶持印度的做法完全是饮鸩止渴,完全要不得!中国应该宁愿去扶持巴西南非埃及之类也决不能扶持印度,这是给子孙后代招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