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小叶丹与刘伯承歃血为盟,帮助红军强渡大渡河,可他却遭到了国民党的报复,危急时刻,他却嘱咐妻子,要保护好红军交给他们的红旗。
大凉山,雄奇险峻,彝族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守护着自己的文化和传统。
1935年,这片古老的土地迎来了一个特殊的客人——中国工农红军。
这支队伍的到来,不仅改变了彝族的命运,也改变了一个名叫小叶丹的彝族首领的人生轨迹。
小叶丹,又名果基约达,是四川冕宁县彝族人,从小就对彝族历史故事耳熟能详,所以他知道乱世怎么活下去。
小叶丹在彝族里很有威望,其他头领都很听他的。
1935年5月,红军长征渡过金沙江,进入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彝族乡亲对这支突然冒出来的队伍很警惕。
他们不了解红军,误以为是来侵犯他们的武装分子,于是拿起武器,在小叶丹的带领下与红军对峙,拒绝红军穿越大凉山。
红军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穿越大凉山是战略转移的关键一步,绕路则会增加不可控的风险。
但是,红军纪律严明,不会伤害彝族百姓,在这样的情况下,红军高层决定尝试与彝族进行接触,化解误会。
随着与红军的接触,小叶丹逐渐改变了对红军的看法,他看到红军战士纪律严明,才知道这支军队和那些土匪不一样。
小叶丹被红军的革命力量深深打动,对他们肃然起敬,他开始思考,这支队伍或许真的能够改变彝族的命运,改变中国的命运。
了解了红军后,小叶丹主动想和红军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结拜兄弟,刘伯承欣然同意。
1935年5月22日,在彝海边,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结盟仪式举行了。
一只大红公鸡被宰杀,象征着盟约的庄严,由于没有酒,刘伯承提议以水代酒,表达了红军的诚意。
结盟后,刘伯承送了小叶丹一面写着“中国彝族红军果基支队”的红旗,还任命他当支队长。
这面红旗,不仅代表着红军对小叶丹的信任,也象征着彝族人民与红军的团结。
小叶丹帮了大忙,红军顺利离开凉山,到了安顺场,彝族人民在长征途中与红军结盟,这段历史至今为人称道,也体现了他们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支持。
但小叶丹的义举也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红军走后,国民党军队向小叶丹索要巨额赔款和物资,包括白银、羊群,甚至还要那面珍贵的红旗。
小叶丹断然拒绝了国民党的要求,他将红旗藏好,并郑重地对妻子倮伍伍加嫫说:“万一我死了,你们一定要保护好这面红旗,将来交给红军!”
1942年6月18日,小叶丹在家乡山间活动时,遭到国民党军队收买的部族武装伏击,不幸牺牲。
他为信仰,为彝海结盟的誓言,献出了生命,乱世之中,小叶丹的妻子倮伍伍加嫫为了完成丈夫的遗愿,冒着生命危险守护着那面红旗。
1958年冕宁解放后,倮伍伍加嫫把一面珍贵的红旗送给了驻守在那里的解放军。
这面红旗现在是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馆藏,它记录了一段历史。
1950年,刘伯承率领解放军回到了大凉山,他很想念小叶丹,立刻让人去找他,没想到,等到的却是小叶丹牺牲已久的噩耗。
刘伯承悲痛万分,他决心找到小叶丹的后人,完成兄弟的遗愿,可是,现在再也找不到小叶丹的后代了。
刘伯承元帅一直到去世,都没能完成这个心愿,临终前,他最后的心愿是找到小叶丹的后代。
九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央政治局委员李铁映在报纸上看到了有关小叶丹后人的消息。
经过核实,消息属实,中央决定把小叶丹的后人接到北京来。
刘伯承之子刘太行亲自迎接了小叶丹的后人,两人虽然是第一次见面,却格外亲近。
此后,刘太行几乎每年都会去大凉山,与小叶丹的后人相聚,延续着父辈的兄弟情谊。
为了纪念彝海结盟,一座纪念碑在大凉山拔地而起。
照片里,刘伯承和小叶丹一起举着酒杯,并肩站立,望着远方,好像在回忆过去的约定。
2009年9月,小叶丹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他的名字被永远铭刻在新中国的史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