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5年,林则徐路过长沙,文武百官在码头迎接,左宗棠挤到跳板前,站在身后的一位官员扯住他的衣袖道:“你一个举人还想见林大人。”左宗棠对居高临下官员说:“今天林大人见谁不见谁却很难说。” 1845年春日,湖南长沙码头热闹非凡。湖广总督林则徐转任云贵总督,途经长沙时,当地文武官员早早就聚集在码头迎接这位朝廷重臣。人群中,有一位身着儒生服饰的中年男子格外引人注目。他不是官员,却执意挤到跳板前方,这人正是时年三十八岁的左宗棠。 当时的左宗棠只是一名举人,在官场的地位并不高,却凭借自己的才名在湖南小有名气。他挤到前排的举动引起了周围官员的不满。站在他身后的一位官员伸手扯住他的衣袖,轻蔑地说道:"你一个举人还想见林大人。"左宗棠回头对这位居高临下的官员淡然回应:"今天林大人见谁不见谁却很难说。" 或许是命运的安排,因为时间紧迫,林则徐当日只见了左宗棠一人。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左宗棠在登船时一不小心踩空,跌入了江水中。面对众人的哄笑,他却不慌不忙,上船后对林则徐说,古人见圣贤需要三薰三沐,自己这就算是沐浴过了。这种急中生智的表现,让林则徐对这位湖南才子刮目相看。 左宗棠的人生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他二十岁便中举人,本该前程似锦,却在之后的会试中屡次失利。面对科举之路的坎坷,他没有沉沦,而是选择了放弃科举,转而潜心研究实用之学。 他博览群书,尤其重视农桑、盐课、水利等经世致用的学问,同时深入钻研舆地、兵法等知识。 在渌江书院担任山长期间,左宗棠的性格特点已经显露无遗——满腹经纶且自视甚高,锋芒毕露。有一次,县令来访想请他写副对联,却发现左宗棠正专注于批阅学生作业,只好在门外等候多时。当左宗棠得知来意后,说要笔墨伺候,却不是对县令而是对其随从说的,这让随从颇为不快,但左宗棠却毫不在意。 值得一提的是,左宗棠年轻时曾为湖南水利问题撰写过一份详尽的建议书,尽管当时未被采纳,但已显示出他超前的眼光和实干精神。他对水利工程的理解超越了同时代的许多人,这也是他后来能在西北地区开展大规模水利建设的原因之一。 回到长沙码头的那个场景,湿漉漉的左宗棠并未离开更衣,而是执意留下与林则徐交谈。他详细阐述了自己对西北地区、特别是新疆地理的研究观点,这些看法与林则徐在新疆三年的亲身体验不谋而合。 林则徐惊讶于这位湖南举人对新疆地区的了解之深,对其中"塞上江南"伊犁地区物产富饶的描述尤为认同。两人相见恨晚,就这样开始了一场持续整夜的交流,这次偶然的相遇,成为左宗棠人生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 那个春夜,林则徐与左宗棠的交谈远超寻常官场寒暄。两人泛舟湘江,在船舱内秉烛夜谈,直至东方泛白。交流的焦点很快转向了西北问题,特别是对新疆的看法。此时的中国正面临西北边陲动荡,西北地区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林则徐在新疆三年的经历使他对那片土地有着独特见解。他向左宗棠详述了开荒垦田、兴办水利的成果,打破了许多人认为西北苦寒不宜耕种的成见。而左宗棠则从地理学角度阐述了天山南北的战略价值,尤其强调了伊犁地区"塞上江南"的重要性。 两人观点高度一致,谈兴愈发浓厚。左宗棠展示了他对边疆问题的深入研究,而林则徐则惊讶于这位湖南举人对西北地区的了解之深。虽然一个是朝廷重臣,一个只是地方举人,但在学识与见解上,他们实为知己。 当晨光初现,林则徐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临别前,他将自己在新疆期间所作的札记与收集的相关书籍,整整三大箱,全部赠予左宗棠。这些珍贵资料成为左宗棠日后西北事业的重要参考。更为特别的是,林则徐还赠送了一幅亲手绘制的新疆地图,上面标注了他认为具有战略意义的要地。 这次相遇为左宗棠打开了新的视野。通过研读林则徐的札记与相关典籍,他对西北地区的了解更加深入。这些知识在二十多年后,当他主持西北军务时发挥了关键作用。在修水利、务农商,甚至与俄罗斯交战时,林则徐的这份"遗产"都给予了他莫大的助力。 随着时局变化,左宗棠的才能逐渐得到施展。太平天国起义期间,他在长沙担任幕僚,凭借智谋筹集军饷击退太平军。在江西景德镇,他巧施"空城计",以三百老弱病残士兵吓退李秀成三千人马。这些军事才能的展现,为他日后主持西北军务奠定了基础。 任陕甘总督期间,左宗棠面临着收复被阿古柏军占据五年之久的天山南北的艰巨任务。更为棘手的是,俄罗斯占领了伊犁,并不愿归还。 在出征伊犁前,左宗棠命人打造了一副棺木,上书"不复伊犁,誓不回关",并令士兵抬棺出征。 在70多岁高龄时,他仍督师福建,应对中法战争,显示了不凡的精神与毅力。 1875年,左宗棠74岁时在福州病逝。潘祖荫对他的评价可谓恰如其分:"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也。"福州百姓悲痛不已,认为朝廷失去了一位良将,福建失去了一道长城。
钱氏:这个家族也太厉害了!林则徐有个女婿,叫左宗棠;左宗棠有个连襟,叫曾国
【5评论】【11点赞】
用户10xxx49
左公收新疆千秋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