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有个卖豆腐的范大,在草丛里拾到45两银还给失主。失主却

方泽霞来说事呀 2025-04-16 20:33:58

这起案子结局大快人心,汪元恩将仇报、诬陷好人的行径被揭露,范大也获得了应有的补偿。郭公凭借巧妙断案,让真相大白于天下。那郭公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从数据维度来看,汪元起初称丢了 85 两银子,可实际他做生意本钱仅 30 两,净赚 15 两,满打满算总共才 45 两,这明显存在矛盾之处。郭公通过巧妙设计,让汪元自己露出马脚。从调查角度而言,郭公仔细问明事情来龙去脉,注意到汪元一开始说丢的银子是 40 两,后来却改口成 85 两,这种异常被郭公敏锐捕捉到,经过归因分析,认定汪元是诬陷。 有人或许会觉得郭公的断案之法过于冒险,让范大遭受了皮肉之苦,而且万一汪元不上当,那岂不是得不偿失?但郭公对人性有着深刻洞察。他为官多年,见过太多大难临头就卖儿卖女卖妻卖妾的人,像范大这般护妻的真情实属少见。汪元这样贪婪又恩将仇报的人,看到范大愿意卖妻还债,必然会深信不疑。 前些日,汪元从徽州老家带着 30 两本钱到建安县做油漆生意,生意结束后净赚 15 两,一共 45 两银子带在身上。清晨大便时,他不小心把银子遗失了,被卖豆腐的范大捡到。范大为人忠厚老实,回家后告知了老母王氏。王氏见这么多银子,担心是救命钱,生怕失主着急,急忙让儿子去捡钱的地方蹲守。范大忍饥挨饿等了半日,才看到汪元似乎有急事寻来,四处找不到银子便趴在桥上痛哭。一番询问确认后,范大把汪元领回了家,母亲将银子交给了汪元。汪元接过一看,正是自己的钱,顿时喜笑颜开。范大提出借四两银子做生意,汪元却违背诺言,周围的人看不下去,揍了汪元一顿。汪元便诬陷范大偷了他 40 两,还声称自己丢了 85 两,把范大告上了公堂。原审判官邵公不分是非黑白,将范大屈打成招,关进了大牢。后来王氏和范大妻子沿街跪求公道,在大中寺前遇到了郭公,案子才有机会重审。 郭公问明缘由后,设下了一计。他先让范大当着汪元的面答应卖老婆,表面上看这是对范大的不公,实则是为了让汪元相信那 40 两确实是范大偷的,从而露出破绽。范大一开始又急又怒,他与发妻相伴多年,一起吃苦,感情深厚,怎么能卖妻呢?但郭公假装发怒,还是命人打了范大 20 大板。范大趴在担架上被抬上公堂时,脸色煞白,屁股下大片黑血痂子,有气无力地承认偷了汪元 40 两银子。 郭公问汪元是否同意范大卖妻还债,汪元满心欢喜,以为能白得 40 两,赶忙点头同意。几日后,郭公拿着 40 两银子给汪元,反复确认这是否是他的银子,汪元没有怀疑,还指出银子右侧的划痕与自己被偷的一样。这时郭公大喝一声,命人将汪元抓了起来。汪元不服气,郭公则表示那 40 两是自己的银子,汪元却一口咬定是自己的,自然要治罪。 郭公不仅将汪元的 40 两银子全部判给了范大做生意,此番结局,真可谓大快人心。这也充分体现了郭公断案的智慧,没有被汪元的片面之词迷惑,而是通过巧妙的计策让真相水落石出。 这里还有个看似矛盾实则呼应的点,有人说郭公这计策让范大受苦是不顾及百姓,但其实郭公是为了引出真凶,看似不顾范大实则是为了还范大公道 。郭公在断案时,从一开始的调查中发现汪元说丢 85 两,和实际 45 两有很大差距,这是个明显的矛盾点,可汪元却一口咬定自己丢了 85 两,这也是一处伪逻辑支线 ,后来郭公通过各种验证才证实了汪元的诬陷。而且郭公在关键论证上,从调查的实际情况,也就是田野调查,还有通过让汪元确认银子的反事实推演等多维度进行了验证 ,最终得出正确结论。 同时还有个看似矛盾的地方,有人觉得郭公让范大卖妻的计策太离谱,可能会让范大名誉受损,但其实这是为了让汪元上钩,看似损害范大名誉实则是为了还他清白 。

0 阅读:22
方泽霞来说事呀

方泽霞来说事呀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