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军不少將领都没有人格气节,经常反复无常,朝三暮四。 石友三,韩复渠就是二次叛冯,投蒋又反蒋。石友三甚至想投靠日本人。 刘郁芬,孙良诚,庞柄勋,吴化文等西北军高级将领,都带队伍投降日本人,当了汉奸。 西北军最早解体,与忠诚度太差,不无关系。 1929年12月2日,南京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炮击,始作俑者是时任安徽省主席的石友三。 次日,石友三以正义的名义通过电报公开指责国民党政府及其领导人蒋介石的种种罪行,并宣称自己被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任命为护党救国军第五路总司令。他声称将在滁州军举行就职仪式,并随后直取南京。 然而,石友三的行动迅速转向,他放弃了南下的计划,改而北上寻求其他军阀的支持。在此过程中,他自行宣布成为安徽省主席,并快速脱离了蒋介石的势力范围。 石友三的反复无常和个人野心,使他在多次政治和军事行动中频繁更换立场。 1925年,老冯(冯玉祥)因强烈批判五卅惨案并公开反对列强的霸权行为,一时间成为了国内外瞩目的焦点。他不仅联系了李大钊,还积极与苏联建立联系。 这种行为立刻引来了各方的不满和压力,许多国内军阀和背后的列强均对他的“赤化”倾向深表忌惮。 压力之下,冯玉祥于1926年选择“下野”,前往苏联进行长达一年的“考察”。他的离开为石友三的叛变埋下了伏笔。 冯玉祥缺席期间,西北军陷入了困境。在众多军阀的包围和打击下,西北军备受挫折,常常面临一打多的不利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韩复榘未能坚持战斗,选择与晋军停战。石友三也顺应形势停战。 战事暂停后,石友三开始着手扩充自己的势力。通过招募散兵游勇,他迅速将自己的力量从一个师扩充至三个师。 此时的石友三,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力量与自由,于是他选择背离西北军,向阎锡山投降,希望能在更为富庶的地区找到新的立足之地。 而冯玉祥回国后,面对石友三的行为,选择了宽容。他没有清理门户,而是公开为石友三辩护,声称石友三是被形势所迫,无奈之下的选择。 这种处理方式,使得石友三有机会重新加入冯玉祥的队伍,响应北伐。石友三对此感激涕零。 此后,石友三在北伐中表现出色,甚至引起了蒋介石的注意。1928年,蒋介石赏识其战功,给予了七万大洋的奖励,并在私下再次增加了十万大洋以拉拢人心。 1930年春季,中原大战爆发,在战争中,冯玉祥与阎锡山联手对抗蒋介石,企图改变国内的力量平衡。此时,冯玉祥再次向石友三发出了邀请,希望他重返己方。 阎锡山看中了石友三的军事能力和地位,向他提供了山东省主席和方面军司令的职位,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加强他们的联盟。 石友三对此表示欢迎,领导约十万兵力南下河南,甚至有意图活捉蒋介石,尽管这一目标未能实现。 然而,石友三的权力很大程度上是名义上的,晋军在山东各地大量安插自己人,事实上在架空了石友三的政治权力。这一现象让石友三感到不满,他开始观望。 1930年8月,当得知张学良即将南下支援蒋介石时,石友三决定改变阵营,他向张学良发出了电报,表示愿意“撤兵北上,服从东北”,表明了他的政治立场的再次转变。这一决策再次体现了石友三的机会主义特质。 9月18日,张学良率领大军入关,石友三迅速响应,占据了河北省南部和北部的三十余县,自任县长,显示了他的野心和能力。在东北的张学良看来,石友三是一个有用的盟友,随后任命他为第13路军总指挥。 石友三的军队在之后被改编为五个师,显示了其在军事上的影响力。然而,他的政治和军事生涯充满了波折和背叛,他重复的政治倒戈几乎成为了他职业生涯的标志。 他的行为,尽管时常能够为他赢得短期利益,但长期来看却损害了他的政治信誉。 1931年5月,当汪精卫在广州成立对抗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时,石友三又一次改变立场,加入了这个新政府,并被任命为集团军司令。 随着张宗昌的倒台,张学成失去了政治支持,石友三同样在北方难以安定下来。当时,他对广州政府抱有虚无缥缈的期望,最终在1931年中期决定采取行动。 然而,这次行动不仅失败,而且导致他的政治地位急剧下降,南京政府随即解除了他的所有职务并下令通缉。 在此期间,石友三与张学成的合作关系并不顺利。张学成的计划被东北军破获,石友三的秘书长被他自己命令活埋。 结果,他的部队在与南京和东北军的冲突中节节败退,最终逃至山东,被韩复榘收编。这次失败后,石友三的政治和军事资源已所剩无几。 然而,石友三还没有放弃。他秘密联系日本人,希望借此东山再起。 讽刺的是,1940年12月1日,他在河南濮阳被自己的部队处决,结束了他多事的一生。
西北军不少將领都没有人格气节,经常反复无常,朝三暮四。 石友三,韩复渠就是二次叛
风城春史呀
2025-04-16 09:19:26
0
阅读: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