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11月12日,孔林遭受了大规模的破坏,孔子墓首当其冲,人们带着极大的好

混沌于浮云 2025-04-16 06:50:57

1966年11月12日,孔林遭受了大规模的破坏,孔子墓首当其冲,人们带着极大的好奇心挖开后,发现除了黄土还是黄土,什么也没有。 1966年11月12日,发生在孔林的破坏不是孤立事件,而是文化大革命的一部分。那时候,全国上下都在喊着破“四旧”,也就是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传统文化被当成落后东西,不少人觉得必须砸烂它才能迎来新社会。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他的墓地自然成了靶子。孔林在曲阜,山东人甚至全国人都知道那是块宝地,可惜在那个年代,宝地也保不住。 文化大革命刚开始没多久,社会风气变得特别激进。年轻人被号召起来“造反有理”,很多历史遗迹都遭了殃。孔林这地方,本来是安安静静的墓园,树多碑多,带着股庄重的气儿,结果却被卷进这场风波,实在是让人唏嘘。 那天,一群人冲进孔林,直奔孔子墓。他们不是考古学家,也不是啥专家,就是被当时的气氛鼓动起来的一群普通人,手里拿着铁锹钢钎,脑子里装着好奇和破坏的念头。有人可能觉得墓里藏着金银财宝,有人可能想证明孔子不过如此,反正不管啥想法,他们动手了。 挖了好几个小时,墓终于被打开。结果呢?啥也没有,就一堆黄土。没珠宝,没遗骨,连个像样的陪葬品都没见着。有人可能觉得失望,有人可能觉得没劲,但这还没完。他们不甘心,又把火气撒到别处,孔林里的古树被拔了,石碑被砸了,整个地方被搞得一片狼藉。 这场破坏对孔林来说是场灾难。孔林不只是个墓地,它跟孔庙、孔府一块儿,被叫作“三孔”,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结果那天之后,很多老树没了,石碑碎了,原来的模样被毁得差不多了。这事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了个大疤,到现在一提起来,大家还是觉得可惜。 当地人后来私下里聊起来,都觉得这场破坏没必要。一些老辈人看着孔林被糟蹋,心里不是滋味,可那时候谁敢吱声?说句支持传统文化的话,搞不好就被扣上“复辟”的帽子。只能憋着,盼着以后能收拾好这摊子。 孔子这人,谁不知道呢?生在公元前551年,死在公元前479年,是中国老祖宗里响当当的人物。他搞了个儒家学说,核心就是“仁”,简单说就是做人得有爱心,别干损人的事。他还讲“礼”,觉得社会得有规矩,不然就乱套了。 他最牛的地方是教书。那时候读书是贵族的特权,普通人想都别想。孔子不干了,他开了私人学校,提出“有教无类”,不管你啥出身,只要想学就行。据说他教了三千学生,里面有七十二个特别厉害,帮着他把思想传下去。晚年他还整理老书,像《诗》《书》《礼》《易》这些,都是他弄出来的,对中国文化影响老大了。 孔子死了以后,埋在曲阜泗水边上,后来那儿就成了孔林。孔林不光是他一个人的墓,他子孙后代也埋那儿,慢慢扩建成个大墓园,占地三千多亩。里面古树参天,石碑林立,历朝历代都修过,保护得挺好,是中国最完整的家族墓地之一。 1966年11月12日这事虽然把孔林毁得够呛,但孔子那套思想没被毁掉。他的“仁”和“礼”,搁现在还是挺有用的。人跟人相处得讲点和谐吧?现在社会这么复杂,天天跟不同文化打交道,孔子讲的包容和尊重就显得特别靠谱。 再说教育,他那“有教无类”的想法,跟现在的普及教育不谋而合。谁不想让孩子上学?孔子两千多年前就看透了。他还讲因材施教,啥学生啥教法,这不就是现在老师常挂嘴边的吗? 这事还提醒咱们,传统文化不能随便扔。孔林被破坏是教训,告诉我们这些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是根基,砸了就没了。现在国家也在推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不想再重蹈覆辙。孔子思想也好,孔林也好,都得好好传下去,别让后人再叹气。 再说点实际的,现在去曲阜旅游,孔林还是个大景点。虽然当年被破坏过,后来修了不少,依然能看出那份厚重。去那儿转转,能感觉到历史的分量,也能想想咱们该咋对待这些老东西。

0 阅读:144

评论列表

仕人

仕人

3
2025-04-16 20:26

当年批孔时没把孔府里的人渣全批斗死,是真的没天理

百夫长

百夫长

2
2025-04-18 14:51

世修降表的家族,应该全烧光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