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战友们,先把手里的活计放一放,咱今天要唠唠当年对越自卫反击战里的一个“特殊声音”。那是1979年2月的一个傍晚,前线阵地的战士们正猫在战壕里啃干粮,突然对面越军的广播喇叭“滋啦”响了起来。往常都是些蹩脚的普通话喊投降,可这回一开口,战士们全攥紧了钢枪——这不是咱们广西老乡的口音吗? “弟兄们别打了,越南老大哥待咱们可好了……”喇叭里传来的居然是地道的广西方言,语气里带着股子谄媚的劲儿,“咱中国这么大,干嘛跟小邻居过不去呢?放下枪过来,顿顿有扣肉吃……”喊话的人叫张东林,谁能想到,这个曾经被部队当成宝贝疙瘩的翻译兵,此刻正穿着越军的黄军装,对着自己的战友摇尾巴呢。 这事得从两年前说起。张东林老家就在中越边境的崇左,打小跟着姑姑在越南住过一段时间,一口越南话比咱普通话还溜。1978年边境摩擦不断的时候,部队正愁没翻译,听说有这么个“双语人才”,立马把他征召入伍。那会儿他爹娘逢人就夸:“咱娃给解放军当翻译官喽!”乡亲们都觉得这小子出息了,谁能想到他后来能把肠子拐到外国去呢? 刚进部队那会,张东林确实风光。跟着边防连处理边境事务时,一口越南语说得顺溜,帮着化解了不少误会。连长拍着他肩膀说:“小子,好好干,将来送你去军校深造!”可这小子心里头的算盘打得精,看着越军时不时往边境扔冷枪,他不琢磨怎么保家卫国,反倒盯着人家手里的美式罐头咽口水。 真正的考验来得很快。1979年2月17日战斗打响,张东林被分到后勤部门负责战俘管理。按说这岗位虽说不上冲锋陷阵,却也是个重要差事,可他跟着部队推进到同登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遭遇战让他落了单。越军搜山时发现他会说越南话,跟捡到宝似的——要知道咱解放军铁骨铮铮,被俘的战士掰着手指头都能数过来,这下子可算让越军逮着个“宝贝”。 刚开始张东林还装硬气,可越军把他带到战俘营后,又是递烟又是上肉菜,比亲儿子还热乎。“你姑姑家在谅山吧?”越军翻译官一句话戳中他的软胁,“我们帮你找着她了,老人家天天念叨你呢。”接着又掏出一沓南越盾:“只要你帮我们做点事,这些钱全是你的,以后还能去西贡过好日子。” 这小子眼睛立马就亮了。想起老家的土坯房,想起自己当了两年兵还没混上干部,再看看眼前油光锃亮的罐头,心里那点骨气早就化成稀泥了。当天晚上,他就跟着越军进了播音室,对着麦克风把咱解放军骂得狗血淋头,说什么“中国以大欺小”,说什么“投降才是活路”,那副奴才相连越军播音员都直皱眉头。 广播一放出来,可把前线战士们给气坏了。二排的老李头气得拍大腿:“这龟儿子,上个月还帮俺给家里写信呢,转头就当狗了!”连长抄起步话机就往团里请示:“把炮拉上来,轰了那喇叭!”当天夜里,三发炮弹精准落在播音点,炸得那喇叭连渣都没剩,后来越军再想搞心理战,都得偷偷摸摸用小喇叭,生怕咱炮兵盯着呢。 要说张东林的下场,那才叫活该。战争结束后,越军看他没啥利用价值了,直接扔到边境线。咱边防军把他押回来的时候,这小子瘦得跟猴似的,身上还揣着半张越南老婆的照片——原来他在那边娶了个开小卖部的寡妇,想着靠当叛徒过上好日子,结果人家就是拿他当枪使。 后来在军事法庭上,张东林哭得鼻涕眼泪一把抓,说自己是一时糊涂,想家想昏了头。可咱战士们都清楚,真正的军人哪怕断了胳膊少了腿,也不会弯下腰给敌人当狗。就像咱们的李作成将军,当年带着连队冲锋,手掌被子弹打穿了还攥着红旗往前冲,这才是咱中国军人的骨头! 现在回头看这段事,其实特别让人感慨。战场上枪炮无眼,但最让人寒心的还是自己人背后捅刀子。张东林背叛的不光是国家,更是咱军人的荣誉。好在这样的败类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战友都是像钢钉一样钉在阵地上,用热血和生命守住了祖国的南大门。 如今再想起那个被炸毁的喇叭,想起阵地上此起彼伏的“打叛徒”怒吼,咱们更得明白:和平年代里,忠诚二字比金子还贵重。就像老班长常说的:“枪杆子要硬,腰杆子更得硬,咱当兵的,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这话,搁啥时候都不过时。
各位战友们,先把手里的活计放一放,咱今天要唠唠当年对越自卫反击战里的一个“特殊声
静山柔水含情
2025-04-15 21:47:12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