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村悲歌:张锡龙的热血征程与无尽遗憾 1933 年,第五次反“围剿”的硝烟,弥漫在中央苏区的每一寸土地上,团村战斗的炮火,无情地改写了无数人的命运。在这场惨烈的交锋中,红军优秀将领张锡龙师长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7 岁,一颗闪耀的将星就此陨落,留下了无尽的遗憾与叹息。 张锡龙,四川省宜宾市庆符县(今高县)瓜芦乡人,自青年时代便投身革命。1926 年,他怀着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奔赴南昌,参加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八一”南昌起义,彼时的他,担任起义部队的排长,初露革命锋芒。1930 年,肩负着组织的期望,张锡龙前往苏联深造,先后在苏联高级步兵射击学校、莫斯科步兵学校学习先进的军事理论。回国后,他辗转于南方局军委、中央苏区,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逐渐成长为红军的中流砥柱。 团村战斗爆发时,蒋介石调集50万兵力,发动第五次“围剿”。然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红军中占据统治地位,毛主席被排除在领导之外,红一、红三军团被分开作战,红军失去了在运动中集中优势兵力大量消灭敌人的机会。彭德怀军团长后来在回忆中痛心疾首地评说此战:“如果当时我一军团在,一、三军团靠拢作战,敌三个师十五个团当能全部歼灭……敌军第五次‘围剿’就可能被粉碎,历史上也就没二万五千里长征了。”但历史无法假设,在错误指挥的阴霾下,红军陷入了艰难的苦战,张锡龙也在这场战斗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张锡龙的牺牲,让彭德怀军团长悲伤不已。作为并肩作战的战友,他们共同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见证了革命的起起落落。如今战友的离去,无疑是沉重的打击。由于战事紧迫,同志们只能在张锡龙牺牲的不远处,草草将他安葬。在遥远的四川,张锡龙的父母尚不知儿子已经牺牲,依然在日复一日的期盼中,苦苦等待儿子的归期。 而张锡龙的未婚妻高多陶,更是令人心疼。自与张锡龙订婚后,她便一直留在张家务农,每天天未亮,就前往村口等待。寒来暑往,她的身影孤独而执着,然而直到离世,也未能等到张锡龙归来。这份跨越生死的等待,充满了无尽的哀伤。 时光荏苒,张锡龙牺牲八十六年后,在“寻找革命烈士后人活动”的推动下,终于找到了他的亲属。2019 年清明节,张锡龙的侄孙们,不远千里从四川高县赶来抚州,祭拜这位为中国穷苦百姓翻身,奉献出生命的亲人。而那位等了张锡龙一辈子的未婚妻高多陶,最终也被认定为烈士家属,刻在了墓碑上,在另一个世界,成全了这对有情人的姻缘。 张锡龙倘若没有牺牲,以他的卓越才能与坚定信念,建国后评个将军理应不在话下。但历史不容假设,他用27 岁的生命,书写了对革命的无限忠诚。他的故事,见证了第五次反“围剿”时期红军的艰难处境,也提醒着后人,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无数像张锡龙这样的先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们的热血与奉献,铸就了新中国的基石,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与敬仰 。
团村悲歌:张锡龙的热血征程与无尽遗憾 1933年,第五次反“围剿”的硝烟,弥
用户好生活
2025-04-10 13:10:20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