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老山战场上,杨启良歼敌18人,转业后却遭地方恶霸刁难,他看了恶霸一眼

裂谷长河娱乐 2025-04-10 11:06:48

1985年,老山战场上,杨启良歼敌18人,转业后却遭地方恶霸刁难,他看了恶霸一眼,说:“越战中的打打杀杀我见多了,我就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你确定要和我动手”? 1985年,老山战场上,一个普通战士用血肉之躯歼敌18人,成了部队里的传奇。转业后,他却在和平年代遭遇地方恶霸的刁难,面对挑衅,他只淡淡扫了一眼,扔下一句硬邦邦的话,让对方瞬间哑火。这人叫杨启良,一个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英雄。 杨启良,1963年出生在浙江台州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家庭。小时候家里穷,田里干活是他生活的日常。1983年,20岁的他扛着报国的念头,穿上军装,告别了泥巴路,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1师第2团第3连。刚入伍时,他没啥特别,个子不高,话也不多,但训练场上那股不服输的劲儿,让战友们慢慢记住他。没人想到,这个不起眼的农村娃,后来会在战场上写下传奇。 1985年3月,老山前线打得正激烈。那会儿中越冲突还没完全平息,杨启良被派到166高地执行任务。3月8日,他带着12个战友组成敢死队,要夺下高地和旁边的无名阵地。战斗整整持续了一天一夜,越军火力猛,炮弹炸得满地尘土。杨启良冲在前面,手里步枪打得发烫,指挥战友掩护前进,终于硬生生拿下阵地。第二天夜里,越军反扑,来势汹汹,他左肩被弹片划开,血流了一身,但他爬到机枪旁,死守了4个小时。战友赶到时,地上躺着18个越军尸体,他却因为失血差点没撑住。那一仗,他被记了一等功,部队里都传开了他的名字,管他叫“战斗英雄”。 1996年,杨启良脱下军装,转业回了台州。他没挑啥显眼的工作,而是去了经济开发区的消费者协会。有人不理解,问他为啥不去当大官,他笑笑说:“在哪都是为人民干活,没啥不一样。”这份工作看着不起眼,每天却得面对各种鸡毛蒜皮的纠纷。市场里假货多,消费者投诉不断,他得挨个查,挨个处理。摊贩不配合是常事,但他从不含糊,手里有证据,嘴上有道理,谁也别想糊弄过去。 2013年的一天,市场里闹开了锅。一个叫小吴的消费者买了袋面粉,回家吃了全家闹肚子,找摊主理论。摊主死不认账,骂小吴是来讹钱的。杨启良接到电话,赶过去一看,面粉果然发霉了。他板着脸跟摊主说要罚款,摊主急了眼,挥拳就想动手。杨启良一把抓住他手腕,眼里透着寒气,说了那句让对方腿软的话:“越战里打打杀杀我见多了,我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你确定要跟我动手?”摊主立马蔫了,赔着笑认了错。这事传出去,市场里的人都知道,协会里有个硬汉不好惹。 杨启良干活从不马虎。遇到假酒、过期肉,他都是一查到底。有回调解会上,一个年轻小贩塞钱想私了,他直接甩手拒绝,声音大得全场都听见了:“我干这行不是为了钱,是为了让大家过得安心。”这话说得实在,会场里的人都鼓起掌来。他不光硬气,也讲理,每次处理纠纷都先听双方意见,再拿证据说话。慢慢地,市场里的摊贩见了他,既怕又服气,有人叫他“市场里的战士”,有人喊他“活雷锋”。这些称呼听着土,却是他一步步干出来的。 退休后,杨启良没闲着,偶尔还去市场转转,看看那些他管过的摊位。街坊邻居见了他,都爱打招呼,他也点点头,脸上挂着点笑。他的故事在台州传了不少年,年轻人听他说战场上的事,眼里满是崇拜,老同事提起他,总说他是个倔强的老实人。他不爱吹嘘,也不摆架子,但谁都知道,这家伙骨子里有股劲儿,是战场上磨出来的,也是生活里熬出来的。 杨启良这辈子,从战场到市场,从枪林弹雨到鸡毛蒜皮,身份变了,干劲没变。他在老山用命守国土,在台州用责任护民生。有人说他命硬,有人说他轴,可正是这份硬和轴,让他成了别人眼里的靠山。他的经历不是啥高大上的传奇,就是一个普通人踏踏实实走出来的路。战场上,他是英雄;地方上,他是脊梁。这两种身份搁在他身上,愣是没半点违和。

0 阅读:2
裂谷长河娱乐

裂谷长河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