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14年,朱棣一怒之下将东宫官属全部下狱,连太子朱高炽也险些被废。风波过后,朱棣想起了尚在狱中的杨溥,于是便叫来锦衣卫指挥史询问:“杨溥近来如何?”指挥史挠了挠头,格外费解地说:“那杨溥整日不闻外事,只知道埋头读书。” 朱棣听完眯着眼睛笑了,转头吩咐道:“好生看管他,不许出现任何差池!”随后朱棣就好像把杨溥这个人彻底忘了,杨溥在诏狱里一待就是十年。 诏狱中十年光阴,对于他人来说或许是一眼望不到头的囚禁,但对杨溥来说却是韬光养晦的好时机。杨溥年少好学,又有天赋,在建文二年就高中进士,得以入朝为官。 只是当时建文帝的皇位还没坐稳,三年后这江山便被握在了朱棣的掌心。朱棣称帝后,对博学多识的杨溥比较重视,他特意将杨溥送到了太子朱高炽身边,让他全心教导、辅佐太子。 当时朱高炽读《汉书》颇有感触,称赞西汉张释之有贤才,杨溥听完却摇摇头,一脸严肃地对太子说:“张释之虽然有才,却离不开汉文帝的成全,殿下不该效仿贤士,而因效仿贤王。” 朱高炽欣然接受,之后杨溥还特意将汉文帝的事迹都摘选出来,供朱高炽学习借鉴。 那时朱棣常常在外打仗,带着二儿子朱高煦驰骋疆场,命朱高炽留守监国。朱高炽将政事办得妥帖,从没出过什么错,唯独在朱棣戍边北归时,他迟到了。 迟到此事说起来可大可小,可能是因为政事耽误了,也可能是对朱棣不恭敬。朱高煦看太子不顺眼,想跟太子争皇位,自然要理解为后者。 他心生不满地对朱棣说:“大哥这是对您不恭敬,恐怕是等不及要当皇帝了。”挑拨的话从朱高煦的嘴里说出来,让朱棣黑了脸。 朱棣陡然大怒,将朱高炽狠狠地责骂了一顿,又将东宫属官全关进了监狱,杨溥、黄淮等人都在其中。要不是金忠豁出性命为朱高炽说话,朱高炽的太子之位都险些保不住。 诏狱里潮湿阴冷,没有自由,只有手段狠辣的锦衣卫。狱中的人害怕极了,个个都哭着喊冤,唯独杨溥沉下了心,不愿意再浪费口舌,而是潜心沉入了书本之中,每天如此。 等到朱棣消了气,发现朱高煦有心要争夺皇位时,这才明白过来当中的弯弯绕绕,他马上想起了入狱已久的杨溥,便赶忙找人来询问了杨溥的近况。 当时那指挥史认为杨溥是个书呆子,在狱中不声不响,日子过得朝不保夕,却只顾着看书。朱棣却开心得笑了,这杨溥是个有才能的人,将来必有大用啊。 但他在吩咐完之后,便再没有管过杨溥,更不曾将他放出来。锦衣卫看不出朱棣的意思,但朱棣心中却早已打算好了,他将杨溥这把刀打磨锋利,不是为了自己用,而是留给儿孙的。 等到1424年,朱高炽继位,杨溥这柄宝剑也到了出鞘的时候。他出狱之后先任翰林学士,之后便步步高升,仕途一路顺遂。朱高炽敬佩他,又对他心生愧疚,自然格外重用他。等到朱瞻基即位后,也格外器重杨溥。 朱高炽与朱瞻基都是能力过人的君王,却有着短命的弱点。朱高炽在位不足一年,朱瞻基在位十年。等到朱瞻基驾崩时,朱祁镇还年幼。那时杨溥已入内阁,是朝中老臣,国之栋梁,受托辅佐年幼的新君。 当年杨溥在诏狱中遭受刑罚,深陷困境之中,险些失去性命。但他意志坚定,在危难之中也不放弃本心,将史书典籍翻阅了无数遍,将其中的道理吃透了,这才得到了朱棣的青睐。 狱中十年潜心读书,不仅成就了之后二十几年的大明,也成就了他自己。
朱德的军事水平有多高?大多数人都无法理解什么叫“善战者无赫赫战功”。普通人看林彪
【1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