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躬耕地研究成果十一: 八方信息汇南阳

派侑看文 2025-04-07 14:06:31

2025年躬耕地研究成果十一: 八方信息汇南阳 助力智圣美名扬 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才能抓住问题的实质,才能庖丁解牛 ,世间一切疑难杂症才能迎刃而解。人们认识问题都是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循回往复,最终获得真理。诸葛亮在叔父诸葛玄去世后,只有来到南都而不是躲藏在深山老林,群狼出没的地方,才能增长见识,观察世事,对世上大事进行分析梳理,才会有草庐对策的问世。 (一)天下第一郡:南阳郡 南阳郡始设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郡治为宛城。东汉时期,南阳郡为“天下第一大郡”,被称为“南都”。南阳郡的户籍人口达到了243万,超过三国时期的吴国和蜀国,是东汉全国人口最多的郡。南阳位于中原腹地,北接洛阳,南临襄阳,东连汝南,西通武关,是连接东西南北的重要通道。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南都赋》载:“於显乐都,既丽且康!陪京之南,居汉之阳。……” (二)东汉末年人口南迁中转站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天下大乱。中原地带出现了以江南为方向的流民运动。其迁徙方向主要集中在江汉平原即江南荆州地和江淮平源即江南扬州地。据《汉书.地理志》及《续汉书.郡国志》统计,户口增长率最高的是零陵郡,达到 906.47%。以零陵郡、长沙郡、桂阳郡为定居地点的来自黄河流域的南下移民,都必须经过南阳郡地盘特别是郡治宛城。南阳成为联通各地的信息中心。 (三)汉末幸存的南都文明。 东汉末年天下纷乱,长安久已残破,河洛地区的文明积累亦被摧毁,唯南都相对安定,原有经济文化基础基本得以保全。《后汉书.刘虞传》载:“献帝既思东归,见畴等大悦。时虞子和为侍中,因此遣和潜从武关山,告虞将兵来迎。道由南阳”。刘和离开长安的路线,是“潜从武关出”,“道由南阳”,说明这条交通道路相对安全,南阳局势亦相对稳定。吕布出关中,也选择了同样的路线,“走出武关,奔南阳”。当时南阳的交通形势,据《荆州记》载:“襄阳旧楚之北津,从襄阳渡江,经南阳,出方关,是周、郑、晋、卫之道,其东津经江夏,出平睾关,是通陈、蔡、齐、宋之道”。汉末战乱导致洛阳一片废墟,唯南阳又形成了新的“天下之中”。这一变化,其实是和全国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的历史趋向一致的。 (四)游刃有余的信息采集。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之分析,四季分明的气候,四通八达的交通,八方汇聚的流民,雄厚的文化底蕴,南阳自然成为了信息积聚中心,有志之士也必然把南阳当做藏龙卧虎之地。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自己“躬耕于南阳"。在荆州,叔父诸葛玄无法获得重用,诸葛亮只有定居南阳宛城,才能观察形势、等待时机。《全唐文》载“孔明躬耕南阳,盘桓俟主”。正是因为诸葛亮对利用南阳交通条件所获取的政治军事信息的整理和分析,使得他能够对于天下大势了然于心。著名的“草庐对”,就体现出诸葛亮的战略胸怀!蹲到大山里,每天听狼叫,他的建国纲领和治国才能就无从谈起,就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要求。

0 阅读:0
派侑看文

派侑看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