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江禁渔期开放休闲垂钓并构建全民监督网络的倡议书** 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实施以来,水域生态修复初见成效,但民众普遍反映“鱼群未见明显增多”,根源在于非法电鱼、毒鱼等行为屡禁不止。此类违法活动多利用执法盲区,在夜间或偏远水域流窜作案,而禁渔期内(3-6月)大量钓鱼爱好者被迫闲置,未能发挥其熟悉水域、活动范围广的优势。为此,我们倡议:**有条件开放休闲垂钓,发动钓鱼人参与生态监督,构建“全民护渔”新机制**。 **倡议核心** 1. **试点开放合规垂钓区域** 在非鱼类产卵核心区、生态敏感度低的水域,允许禁渔期使用单竿、无倒刺鱼钩等环保工具进行娱乐性垂钓,严禁生产性捕捞。通过“留大放小”原则保护幼鱼资源,降低垂钓对生态的影响。 2. **建立“钓鱼人监督网络”** 推行垂钓备案制,要求参与者登记信息并接受生态保护培训,赋予其“民间护渔员”身份。鼓励钓鱼人利用活动时段(如凌晨、傍晚)主动巡查,通过实时拍照、定位举报电鱼、毒鱼等违法行为,弥补执法力量不足。 3. **完善举报奖励与联动机制** 对提供有效线索者给予现金奖励或生态积分(可兑换渔具),并通过媒体表彰典型案例。推动渔政部门与钓鱼协会、社区合作,组建“护渔志愿队”,配合无人机、电子围栏等技术手段,形成“人防+技防”全天候监控体系。 **可行性保障** - **法律支持**:《渔业法》明确地方政府可制定禁渔细则,江苏、湖北等地已试点“垂钓许可证”制度,证明政策弹性空间。 - **生态可控**:研究显示合规垂钓对鱼类种群的破坏不足电鱼的1/10,且密集的垂钓活动能有效威慑非法捕捞。 **结语** 长江禁渔需“疏堵结合”,而非“一刀切”隔绝人鱼互动。让钓鱼爱好者从“旁观者”变为“监督者”,既能满足公众休闲需求,又能激活民间监督力量,形成“共管共护”长效机制。望相关部门审慎评估,试点推进,让长江早日重现水清鱼跃的生机!
**关于长江禁渔期开放休闲垂钓并构建全民监督网络的倡议书** 长江十年禁渔
万肥猫
2025-03-31 11:54:3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