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躬耕地研究成果六: 唐朝三大诗人对躬耕地的深情回望 诸葛亮躬耕地之争长达千年之久,其根本在于陈寿《三国志》记述过于简略。魏晋南北朝混乱时期,对诸葛亮躬耕地记述更是混乱。时间推移至隋唐王朝,文人中的集大成者开始对诸葛亮躬耕地历史进行梳理回望,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唐朝三大诗人刘禹锡,李白和杜甫,他们通过诗歌来歌颂诸葛亮高尚品质,通过对南阳靓丽美景描述来肯定躬耕所在地。 (一)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谪居和州期间创作《陋室铭》。全文八十一字,巧妙地将描写景色、抒发情感和阐述观点融为一体,借陋室之陋凸显自己的观点:诸葛庐在南阳。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二)唐代诗人杜甫经过苦苦探索,终作《武侯庙》诗。该诗用十个字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道出了诸葛亮放弃隐居南阳的生活而终身尽瘁国事,以身许国义无反顾的境遇和心情。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三)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先后五次经过南阳,反复到南阳卧龙岗凭吊诸葛庐,终作《南都行》。此诗虽写东汉南都——南阳之美,但主旨却是讲述李白对南阳英豪的钦敬和仰慕,以卧龙自比,抒发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悲伤。 “南都信佳丽,武阙横西关。 白水真人居,万商罗鄽闤。 高楼对紫陌,甲第连青山。 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 陶朱与五羖,名播天壤间。 丽华秀玉色,汉女娇朱颜。 清歌遏流云,艳舞有馀闲。 遨游盛宛洛,冠盖随风还。 走马红阳城,呼鹰白河湾。 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 盛唐时期著名文人对襄阳和南阳关于诸葛亮躬耕地争论起到了拨乱反正作用,他们通过向主张躬耕地在襄阳的个别人发出了战斗檄文。成都武侯祠的《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立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因文章、书法、刻技俱精被称为“三绝碑”,由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书写,名匠鲁建刻字,三者都出自名家,因此被后世称为三绝碑。此碑文载:“……公是时也,躬耕南阳,自比管乐,我未从虎,时称卧龙……”。(注:宛城在唐朝时叫南阳)由此可见,唐朝官府也认可南阳卧龙岗是诸葛亮躬耕所在地。
2025年躬耕地研究成果六: 唐朝三大诗人对躬耕地的深情回望
派侑看文
2025-02-23 14:55:4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