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海中山医院顶尖心内科主任葛均波,在为一位19岁的少女做心脏手术时,竟突然颤抖着跑出了手术室,手术台上的女孩生命却在一分一秒地逝去,当时发生了什么? 葛均波是中国心血管医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以发现“葛氏现象”而广为人知。 他的名字在心血管界几乎是家喻户晓,而他的贡献更是为无数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 在年轻时,葛均波凭借优异的学术成绩和卓越的科研能力,获得了赴德国深造的机会。在德国,他得到了先进的医学训练和广阔的学术视野,参与了许多国际领先的研究项目,并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治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尽管在国外拥有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葛均波始终心系祖国的医疗事业。 他做出了一个让很多人都感到意外的决定——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到中国,投身到国内医疗事业的建设中。 回国后,葛均波并没有选择留在一线大城市的著名医院,而是选择了自己有着深厚情感的医学阵地——继续在心血管领域深耕。 他的回国之举不仅标志着一位海外学者的学术归属,也预示着中国心血管医学的一个新篇章的开始。 虽然国内医疗条件和科研环境与他曾经所在的德国存在差距,但葛均波并未因此退缩,相反,他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投入到救死扶伤的工作中。 葛均波回国后,凭借丰富的国际视野和扎实的专业基础,很快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在国内多家医院建立了自己的研究团队,开始进行心血管病学领域的创新研究,并且积极推动胸痛中心的建设。 胸痛中心的建立,极大提升了中国在急性心血管病尤其是心脏病急性发作的诊断与治疗效率。 葛均波深入一线,带领团队对各种心血管疾病展开科学研究,提出并实践了许多创新的治疗方案和手术技术,特别是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方面,取得了令人惊艳的成果。 他对于“葛氏现象”的发现,更是成为了医学界的突破之一。 该现象帮助医学界更好地理解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葛均波的研究不仅提升了中国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水平,还让中国的心血管医学在国际学术界占据了重要地位。他的贡献,为无数患者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治疗,改变了许多家庭的命运。 此外,葛均波还将心血管医学的前沿技术和理念带到了中国各地,为改善基层医疗水平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2016年,李娜得了一种不常见、风险很高的心脏病,就像一颗隐藏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危及她的生命。 李娜的父母坚信,只有葛均波教授能帮助他们的女儿从生死线上挣脱。经过仔细评估后,葛均波决定为李娜实施心脏搭桥手术。手术本身并不复杂,基本原理是通过一根细如头发丝的导管插入血管,疏通心脏的阻塞血管。 由于心脏血管本身狭小,手术的难度也可想而知。整整五个小时,葛均波教授始终未能找到合适的通道。 在这场手术之前,葛均波已经连续工作了数小时,几乎没有休息。高度集中的精神和精细的操作使得他感到头晕眼花。尽管身体极度疲惫,他依然紧绷神经,竭尽全力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当手术即将见到成果时,葛均波教授突然感到一阵手抖,意识到自己已经接近极限。 为了确保手术的成功,他果断将手术器械交给了助手,并指引他们继续操作。 他自己则在几乎无法支撑的情况下,迅速走出手术室,用冷水拍打自己的脸,试图清醒过来,让自己保持最佳状态继续掌控局面。 葛均波教授很快缓解自己的抽筋后,又回到了手术室,接过了助手手中的手术刀,继续为患者进行手术。 他强忍着身体的不适,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和高超的医术,终于完成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手术。 当最后一针缝合完成,李娜的生命体征逐渐恢复平稳,葛均波教授才如释重负地瘫倒在地。 手术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是对葛均波教授精湛医术的赞叹,更是对生命奇迹的歌颂。 葛均波教授不仅是一位医术高超的医生,更是一位有着崇高医德的医者。 参考文献: “人间世”坚持的意义:“选择做医生就需要敬畏生命”2016年8月2日 看看新闻
2016年,上海中山医院顶尖心内科主任葛均波,在为一位19岁的少女做心脏手术时,
乐天派小饼干
2025-02-12 16:05:5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