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图中的两张照片中间跨越四十多年了。图中这栋建筑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1958年,与我同庚。那是保定市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河北省省会第一季期间兴建的“十大建筑”之一,这里就是当时的河北省图书馆。当时它由位于古莲花池内的直隶图书馆迁来。 在我们小时候,省图连同它旁边的那栋屋顶上扣着口“大锅”的建筑一直是我们心中的丰碑,最高大,最神秘的地方所在。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那些个草长莺飞岁月里,我们鲜有多少正经日子坐在教室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更多的时候在“四九”城老街上上房揭瓦,疯玩瞎造。然而,无论少时怎么胡闹不着调,每当飘过此地,却总有一种异样的敬畏之心,因为自己知道,这里是知识的殿堂,是神圣的地方。那时名义上读小学二册,斗大的字真正不识几个,还不具备来此摄取文化知识的资治。 1958-1966年间是省图在保定的高光时刻,而后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里曾关闭了几年。 1973年我在北京第一次参观了天文馆,从此我也知道了那个屋顶上扣着大锅的房子原来叫天文馆。它是靠那个大锅模拟苍穹,通过天像仪将图案打到上面,帮助我们探索宇宙的奥秘。保定天文馆,也是早在六十多年前就高大上般地存在于此了。 1971年,天文馆的邻居河北省图书馆重新开放,彼时省会已迁往石家庄四年之久,而省图並未随之前往直至1979年。 我记得我第一次进这里是1972年,那时我名义已经是初二的学生。因为那时认识的字比以前多了,开始对读书有了兴趣。 那天我走进这座知识的殿堂时,我直感到它真的无比神圣,惬意: 宽敞明亮的大阅览室,地擦得锃亮,崭新的桌椅还透着油漆的香味;屋顶的吊扇忽忽地扇着,窗外环绕着高大的白杨树,阴凉处传来了阵阵蝉鸣... 虽然这里的阅读环境优雅,宁静,硬件没的说,但是我沮丧地发现: 当时这能借阅的读物跟在学校阅览室没什么区别。1970年代初,能发行的出版物的代表作就是浩然的作品,鲁迅名著,高尔基的“三部曲”;自然科学类最著名的代表丛书就是《十万个为什么?》,相信每个小伙伴差不多都读过並收藏过。书架上除了几份报纸,英文的“北京周报”外,能借的小说也就是那几本“时令”文学作品。 虽然如此,我还是能从中发现端倪:每当老师布置让写各类批判,评论文章,找黑板报素材,我便来这摘抄报纸,乐此不疲。 1978年,我从知青点请假回城备战高考期间,在这办了个借阅证,每天能够到这复习功课,还是挺不错的。我记得当时复习地理时,在一张白纸上把中国地图拓下来,然后在上边填各省地名,祖国的名川,大山,湖泊,河流;自然相貌,名优特产,收获颇丰。可以说这里成就了我,为我顺利通过高考,立下汗马功劳。这里也是我的福地呢! 我听说此后不久,省图终于南迁至新的省城跟它亲娘团聚了,原址变为保定图书馆。又过了二十年,保定图书馆迁到高开区现在新址,而原址变成现在的业态,成了银行的营业部。其实这里真该被辟为纪念馆或博物馆。 本文配发的第二张照片摄于2025年初,身后的背景建筑就是原来省图。时过境迁,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我左边这厮是我大学外文系亲同学,同为保定乡党的黑马。这厮天生聪慧,属学霸级的存在。他年幼时与我有类似的经历,也是省图的常客。1977年恢复高考时,他以在校生的身份参加並一举考中,比我还早一学期成了我师兄弟。这厮后来成了著名翻译家,作家,网络名人。 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俩终于相约一起回乡省亲,再次来到当地成就我们的福地,凭吊,还愿。感恩省图,感思曾经养育我们的这座城市,保定。
愿你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图中的两张照片中间跨越四十多年了。图中这栋建筑始于上
行者小帆船
2025-01-31 07:41:15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