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嘲笑英乌《百年协议》,更不要怀疑英国人的战略判断力 来源:会不会经过 有

烁耀中原地 2025-01-23 00:21:26

不要嘲笑英乌《百年协议》,更不要怀疑英国人的战略判断力 来源:会不会经过 有人说,英国已经“日薄西山”,在国际舞台上不过是个“缩小版的帝国”。可偏偏就是这个“衰落”的英国,最近又搞了个大动作签署了一份长达百年的英乌《伙伴协议》。时间点也选得巧妙,就在特朗普即将重返白宫、提出“结束战争”方案之前。有人不屑地问,这份协议百年后还有意义吗?英国能撑到那时候吗?但问题的关键其实不是这份协议能否落实百年,而是它背后折射出的战略考量——以及英国在这场俄乌战争中扮演的耐人寻味的角色。 事情要从俄乌冲突说起。俄乌战争爆发后,西方国家的态度其实并没有表面上那么“铁板一块”。美国虽然口头上喊得响,但一贯奉行的“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利益”的原则使得它在援助问题上表现得相当“犹犹豫豫”。战争初期,拜登政府的表现就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一边警告俄军即将进攻乌克兰,一边却劝泽连斯基去波兰“组建流亡政府”。更当乌军在反攻中有机会“围歼”俄军数万部队时,美国竟然因为担心俄罗斯动用核武器,直接打电话“劝和”,让乌军放弃了这次绝佳的军事机会。 欧洲的态度也很微妙。法国和德国虽然看起来支持乌克兰,但在对抗俄罗斯的问题上却始终留有余地。马克龙多次对外表示欧洲需要“独立自主”,甚至提出“与俄罗斯对话”的可能性,而德国则因为能源问题,显得更加“投鼠忌器”。可就在这种局面下,英国却显得尤为“突出”。 从战争开始,英国就是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时任首相约翰逊曾在俄军进攻基辅时第一个冒着炮火亲自到访基辅,并公开力挺泽连斯基“坚持到底”。后来,苏纳克政府进一步扩大了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甚至提供了西方战机和先进武器装备。而现在的斯塔默更是直接与乌克兰签了这份“百年协议”,这无疑让英国在西方阵营中的角色显得尤为特殊。 而这次协议签署的时间点也耐人寻味2024年7月,斯塔默上台,直到2025年1月才访问基辅。为什么偏偏选择在特朗普即将就任美国总统的前几天签署这份协议?背后的意图显然不简单。 这份协议本身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内容。作为一份“政治协议”,它更多地是为了表明英国的立场和态度。从协议的条款来英国承诺每年向乌克兰提供数十亿英镑的援助。这显然不是一个“衰落”的英国可以轻易承担的,但英国之所以愿意付出这样的代价,背后是其对欧洲安全局势的深刻洞察。 签署这份协议的时间点也非常微妙。特朗普即将上台,而他的对外政策一直以“美国优先”为核心。可以预见,特朗普政府很可能会在俄乌问题上采取更加保守甚至“绥靖”的态度,而这无疑会直接影响欧洲的安全局势。在这种情况下,英国选择与乌克兰签署百年协议,无疑是一种“未雨绸缪”的战略布局。这是在向乌克兰传递信心即便美国态度变得模糊不清,英国仍然会坚定地支持乌克兰;这也是在向欧洲其他国家发出信号英国愿意扛起对抗俄罗斯的“大旗”,即使美国真的选择“退后”。 更重要的是,英国的影响力远不止于欧洲。作为英联邦的核心,英国在全球范围内仍然拥有广泛的政治和历史资源。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英联邦国家虽然在对俄问题上表现得较为低调,但一旦英国明确表态,这些国家很可能会跟随英国的脚步。而美国作为“英语系国家”的领头羊,即使在短期内选择“退后”,也很难在战略层面完全放弃与英国的合作。美国的崛起本就是建立在英国积累的全球资源之上的。 不得不提的是英国的“舍得哲学”。作为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英国在历史上多次展现出“以退为进”的战略智慧。无论是主动放弃殖民地,还是在脱欧后重新调整与欧洲的关系,英国始终能在“舍”与“得”之间找到平衡。而这次签署百年协议,同样是一种“置换式”操作放弃短期的经济利益,换取长期的战略影响力。 说到这里,英国的算盘其实并不难理解。面对俄罗斯咄咄逼人的态势,英国的选择不是“观望等待”,而是“抢占高地”。这种主动出击的态度,既是对自身历史角色的延续,也是对未来国际局势的前瞻性判断。 有人可能会问英国真的有能力继续扛起这面大旗吗?事实上,英国的底蕴和资源远比看上去深厚。尽管它的国土面积和经济规模无法与美国或中国相比,但在政治动员力和历史影响力方面,英国仍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力量。英国的核武器虽然不多,但对于俄罗斯而言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威慑因素。 更重要的是,英国的这种态度无疑会对其他欧洲国家产生“示范效应”。如果美国真的在未来几年内选择“退后”,欧洲很可能会重新凝聚成一个更紧密的联盟,而英国则有机会重新扮演领导者的角色。 有人说,俄乌战争最终的结局可能不由美国或俄罗斯决定,而是由那些最坚定的“搅局者”决定。英国显然就是这样的“搅局者”。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0
烁耀中原地

烁耀中原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