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毛主席给一位参加飞夺泸定桥的英雄战士写信,让他到北京参加授衔仪式,没想到的是该战士就回复了两个字:"不去!" 刘金山是参加飞夺泸定桥战役的22名勇士之一。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小时候父母就去世了,从小吃了不少苦头。刘金山年纪轻轻就得给地主家放牛,没少受欺负,日子过得可谓是苦不堪言。 但是刘金山从来没有向命运低头。他心中有着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渴望能过上好日子。1930年,刘金山听说红军来到了家乡,便毅然决然地参加了革命,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 参军后,刘金山很快就在部队里崭露头角。他勇敢机智,不畏艰险,打仗冲锋陷阵总是冲在最前面。因为表现突出,刘金山在1933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把自己的命运和党和人民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 在红军长征途中,刘金山和战友们一起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他们翻山越岭,跋山涉水,与敌人浴血奋战。刘金山身上多处负伤,但从来没有掉队。大家都说,刘金山就是一座谁也打不倒的"金山"。 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刘金山又随部队奔赴抗日前线,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殊死搏斗。在一次战斗中,刘金山独自一人面对5名日军,眼看就要支撑不住了,他拼死反抗,竟然活捉了3名敌人。但刘金山自己也身负重伤,肠子都被刺出来了。即便这样,刘金山简单包扎一下伤口,又继续投入战斗,直到获得胜利才后送医院。 就是在这样的枪林弹雨中,在这样的血与火的洗礼下,刘金山和他的战友们一步一步成长为坚强勇敢的革命战士。在最危急最艰难的时刻,总能看到他们前赴后继、舍生忘死的身影。他们就是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5年,刘金山和红四方面军一起,来到了四川泸定桥附近。那时候国民党军队为了阻止红军北上,已经切断了所有渡河的船只,炸毁了泸定桥上的木板,只剩下几根光秃秃的铁索横跨在河面上。这可难不倒英勇的红军战士们! 当时,刘金山作为突击队员,主动请缨,要求参加这次飞夺泸定桥的战斗。面对敌人的重重封锁和防守,刘金山和战友们毫无惧色。他们攀着铁索,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一步一步向桥那头挪动。 子弹在耳边呼啸而过,战友们一个接一个倒下,鲜血染红了奔腾的大渡河。但是红军战士前仆后继,誓要拿下泸定桥。千钧一发之际,敌人见红军就要攻上桥头,竟然往铁索上泼汽油,点起一把大火,想以此阻止红军的脚步。 满桥的烈焰熊熊燃烧,铁索也被烧得通红发亮。但就在此时,刘金山带领战士们发起最后的冲锋,踩着烧红的铁索,冒着烈火和硝烟,向对岸发起猛攻。他们宛若不死的战神,用血肉之躯撞开敌人的封锁线,终于攻占了泸定桥! 这场战斗打得何等惊心动魄,何等悲壮,铭刻在所有人的心中!正是凭着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大无畏精神,红军将士们才创造了飞夺泸定桥的不朽功勋。他们的事迹,永远值得后人纪念和学习。 在飞夺泸定桥战役胜利后,先遣部队立即抢修大桥,不到半天时间就恢复了通行。主力部队继而抢渡大渡河,取得了四渡赤水的伟大胜利,红军胜利完成了长征,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飞夺泸定桥,是长征途中最惊心动魄的一幕。它不仅是一场血战,更是一场智慧和勇气的考验。面对困难,刘金山和红军将士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飞夺泸定桥的胜利,为事后红军主力渡过大渡河赢得了时间,也极大地鼓舞了红军将士的士气。 刘金山和参加飞夺泸定桥的勇士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长征精神,他们是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险、前赴后继的优秀代表,是革命战争年代涌现出的一批又一批革命英雄。他们的功绩,永载史册,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为民族复兴而奋斗。 新中国成立后,刘金山没有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而是继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1955年,在新中国第一次授衔的时候,毛主席和党中央决定授予刘金山少将军衔,以表彰他为革命所立下的汗马功劳。可是,一向谦逊自律的刘金山同志却婉言谢绝了这份殊荣。 刘金山给毛主席回信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战士,一切功劳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不应该由他一个人承担。他认为少将军衔太高了,自己实在担当不起。刘金山恳请组织上重新考虑,调低自己的军衔。 刘金山的请求让毛主席和党中央十分感动。英雄不问出处,功成不居,这正是无数革命先辈身上所具备的高尚品格。组织上尊重刘金山同志的意愿,最终授予他大校军衔。这是刘金山用朴实无华的语言,用一生的行动,给后人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1955年,毛主席给一位参加飞夺泸定桥的英雄战士写信,让他到北京参加授衔仪式,没
熹然说历史
2025-01-10 22:19:4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