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22岁的戴望舒多次向17岁的施绛年求爱,都惨遭拒绝。次年,他爬上顶楼,绝望地说:“如果你不接受我的爱,我就从这里跳下去。”施绛年吓坏了,连忙道:“你下来,我就答应和你结婚。”
上海的弄堂里,夏日的夜晚闷热难耐,知了在树上聒噪不停。一个年轻的身影,缓缓地爬上了三层小楼的屋顶。他站在边缘,风吹起他略显单薄的衣衫,眼神里充满了绝望。
就在他即将纵身跃下时,楼下传来一声尖利的呼喊:“你下来!我答应你,我答应和你结婚!”
这个站在生死边缘的年轻人,就是后来以《雨巷》闻名的诗人戴望舒。而那个被迫妥协的女孩,则是他心中的丁香姑娘——施绛年。
时间拨回到一年前,1927年的上海。戴望舒为了躲避动荡的时局,住进了好友施蛰存的家中。在那里,他第一次见到了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
那时的施绛年,十七岁,像一株刚刚绽放的花朵,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少女的朝气。她笑起来的时候,眼睛弯弯的,像天上的月牙。戴望舒,这个平日里内向忧郁的诗人,被她深深地吸引住了。
他开始注意到施绛年的一举一动,她穿的旗袍是什么颜色,她喜欢听什么音乐,她的笑容有多么的明媚。在她面前,戴望舒的诗句像泉水一样喷涌而出,每一首,都带着淡淡的忧伤和浓浓的爱意。
他开始大着胆子向施绛年表达爱意,他把写满爱恋的诗页夹在书里,偷偷地放在施绛年的房间里;他会在施绛年经过的时候,轻轻地哼唱着情歌;甚至还会大胆的跑去施绛年的面前,向她倾诉自己的爱慕。
然而这一切都被施绛年拒绝了。施绛年把戴望舒当成自己的哥哥一样敬重,她欣赏他的才华,却对他没有半分的爱恋。
戴望舒的求爱屡屡碰壁,这让他痛苦不堪,他觉得自己好像身处在没有尽头的雨巷里,孤零零的一个人,看不到希望。
于是便有了文章开头那一幕。
他站在了屋顶的边缘,以自杀来要挟施绛年。施绛年害怕他真的跳下去,情急之下,只能答应了他的求婚。
这个仓促的承诺,就像一个脆弱的泡沫,在阳光下轻轻一碰就会破裂。
订婚之后,施绛年提出了一个要求:戴望舒必须出国留学,拿到学位,找到稳定的工作,才能和她结婚。
这看似一个普通的结婚条件,背后却隐藏着施绛年对这段关系的敷衍和无奈。她并不爱戴望舒,之所以答应订婚,只不过是为了阻止他做出傻事。
为了娶到心爱的姑娘,戴望舒答应了施绛年的要求,踏上了去法国的留学之路。
在法国的岁月里,戴望舒一边学习,一边思念着远方的施绛年。他把对她的爱和思念,都写进了日记,寄给施绛年的信里。他会在信中细致地记录着自己每天的生活,为她准备食物,为她挑选独特的月光石。
然而施绛年却对他的信件变得越来越敷衍,回信越来越少,甚至到后来,都是让自己的哥哥施蛰存代写。
远在异国他乡的戴望舒,还处在爱情的美好憧憬里,而施绛年的心中,早已经有了别人。她爱上了一个推销员,一个并不像诗人一样浪漫,却踏实可靠的男人。
三年之后,留学归来的戴望舒匆匆赶回国,他想象着和施绛年的美好未来,等待他的,却是施绛年早已嫁为人妇的消息。
他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曾经那个为了得到她不惜以死相逼的诗人,竟然被他心爱的女孩无情地抛弃。
难以忍受的愤怒和绝望交织在一起,戴望舒冲到施绛年的面前,毫不犹豫地给了她一记耳光。曾经,他把她捧在手心,可是此刻,他却无法控制自己。
随后戴望舒登报解除了婚约,这段长达八年的单相思,最终以悲剧收场。
戴望舒用尽全力,也没能得到施绛年的真心。他的第一份爱情,就像他诗中的雨巷,充满了迷茫和失落。
被爱伤透了心的戴望舒,在好友的介绍下,认识了穆丽娟。穆丽娟是戴望舒的忠实粉丝,她欣赏他的才华,仰慕他的诗歌。
在穆丽娟的陪伴下,戴望舒很快就走出了失恋的阴影,两人于1936年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然而,这段婚姻却并不幸福。戴望舒虽然是才华横溢的诗人,但他却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创作上,很少关心自己的妻子。
穆丽娟向往浪漫的爱情,可戴望舒却给了她冷冰冰的现实。他经常把穆丽娟一个人丢在家里,而自己却躲在书房里写作。
更过分的是,当穆丽娟的哥哥去世的时候,戴望舒竟然因为和穆时英政见不合,不许穆丽娟回家奔丧。甚至在她母亲去世时,他为了阻止她回家,竟然扣下了报丧的电报。
当穆丽娟向他提出离婚的时候,戴望舒又一次以死相逼,但这一次他的威胁已经没有任何作用。
戴望舒的爱情之路,坎坷又曲折,他一生都在追逐自己心目中的“丁香姑娘”,一次又一次地碰壁,又一次又一次地沉沦。
他也曾有过短暂的幸福,但最终都没能抓住。
纵使他在诗歌里写尽了世间的深情,但现实生活中,他却不懂得如何去爱,如何去经营一段感情。 他的爱情,就像他诗中的意象一样,充满了迷茫和失落,注定无法圆满。
红袖添香爷读书
令人窒息的占有欲!
顽俊
人生是非,何以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