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食品安全问题知多少?有三本古书专门记载食品添加剂。 古代人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其实一点都不比现代人少。 别以为古人吃的都是绿色无污染的天然食物,实际上,古代也有不少让人恶心的食品安全问题,比如往粮食里洒水、肉里注水、甚至往食物里加尿或者粪便这样的事情,在古代文献里都有记录。 与此同时,古人也很早就开始使用食品添加剂来改善食品的味道、颜色和保存时间,有三本古书更是专门记载了不少和食品添加剂有关的内容。 说到食品添加剂,中国人算得上是祖师爷了。 最早的添加剂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那就是盐。 盐不仅让食物更美味,还解决了保存问题。 后来,随着时间推移,古人发现了更多“好东西”来改善食品,比如用蔗糖酶来酿酒,用肉桂增香,用槐叶汁给面条染色,甚至用亚硝酸盐来制作腊肉等等,这些全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而这些知识和技术,很多都被写进了古代的食品类书籍里。 北魏的《食经》,据说是北魏大臣崔浩根据他母亲的经验整理出来的,真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没吃妈妈做的饭”。 崔浩的母亲卢氏,是个料理高手,书里详细记载了各种食物的制作和储存方法,比如怎么做酒、做酱、保存干果,还有怎么蒸熊、煸肉这些非常有趣的食谱。 当然,食品添加剂在书中也有出现,比如如何用各种天然香料增味,如何用盐、酱油等方法延长食品的保鲜时间。 可以说,这本书是古代家庭烹饪和食品工艺的一大百科全书。 接下来要说的,是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这本书比《食经》更系统、更全面,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农业和食品加工的综合性著作。 书中不仅讲了种田养殖,还记录了大量食品的酿造、贮藏和调味方法。 比如,有一条关于“槐叶冷淘”凉面的记录,特别提到用槐叶汁给面条染绿色,这其实就是一种早期的食用色素。 此外,书里还提到了酱料的制作、酒的酿造技术,以及如何用添加剂来改善食物的口感和保存效果。 最后要提的是隋朝谢讽的《淮南玉食经》。这本书有点像隋炀帝的私人菜谱,因为谢讽是当时掌管御膳房的官员,相当于“皇家大厨”。 他把宫廷里的高级菜肴做法都记录了下来,其中有不少和食品添加剂有关的内容。 比如书中提到了用不同的香料和酱料调制菜肴,让味道更加丰富,还讲了很多如何让食物“色香味俱全”的技巧。 可以说,这本书不仅是隋朝美食文化的缩影,也是古代食品加工工艺的巅峰。 虽然古代的食品添加剂应用非常广泛,但那时候也有不少食品安全问题。 一些黑心商人为了赚钱会掺假,比如宋代的《清波杂志》里记载,有商人为了让虾米保持鲜红色,竟然用粪便浸泡虾米一晚上再洗净出售; 还有南宋《夷坚志》提到,有人榨油时掺尿,占总量的三分之一,让人听着就想吐。 不少不法商人还会在粮食里洒水增重,在盐里掺灰土,这些做法和今天的食品安全问题简直一脉相承。 当然,古代法律对食品安全问题也有很严格的规定,违法者甚至可能被判死刑。 然而,法律再严,也挡不住一些人为了牟利动歪脑筋。这种现象从古至今都存在,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古代食品安全问题知多少?有三本古书专门记载食品添加剂。 古代人对食品安全的关注
闻语坦克
2024-12-30 21:44:09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