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圆之滥觞,可溯至汉时“牢丸”,
《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载其“蒸食,以面为皮”,初为祭神祀祖之品,
后渐入寻常饮食。
及宋,其名易为“浮元子”,
《东京梦华录》记汴梁上元夜“巷陌路口,皆卖浮元子”,已成节庆标配;
姜夔亦有“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之词,
暗合食汤圆赏灯之俗。
今时汤圆,承古意而焕新颜:
糯米为皮,裹芝麻、豆沙诸馅,沸水中浮沉如珠,取“团圆”之喻。
南北风味虽异,或甜或咸,却同为除夕、元宵之味,
藏着中国人对圆满的千年期许。
今儿,跟诸位聊聊,中国最好吃的10种汤圆……
宋时明州人将黑芝麻、猪板油与糖裹进糯米团子,
丢进沸水里滚成"浮元子",这便是它的前身。
宁波籍丞相史浩在《粉蝶儿·咏圆子》里写"火方然,汤初滚,尽浮锅面",
活脱脱是当年灶头煮汤圆的热闹场景。
老宁波人至今坚持叫它"汤团",说这"团"字才配得上团圆的意思。
这汤圆白得透亮,像初雪落进瓷碗。
外皮用本地新糯米泡足十二时辰,石磨慢磨出雪白浆水,压成粉团后柔韧得能拉丝。
黑芝麻馅是门学问,得选颗粒饱满的芝麻炒到焦香,
混着猪板油丁与绵白糖,在石臼里舂成带油润的膏状。
咬开瞬间,滚烫的芝麻流心像熔岩般涌出,甜香混着猪油香直钻鼻腔。
清末民初,常州名点师裴玉高在局前街毕家弄的铺子里,
突发奇想把本地甜酒酿揉进无馅小元宵,
从此“团如玉粒,酒香清甜”的风味便在双桂坊的竹篾簸箕里“颠”出了名堂。
这口甜润的秘密,全在“双发酵”的讲究。
本地圆糯蒸熟后淋冷开水,拌入祖传酒曲,
在陶瓮里捂出琥珀色的酒酿,甜中带点微醺的酸;
另一边,糯米粉在竹匾里颠成拇指大的圆子,煮得浮起后捞进酒酿汤,
撒把金桂,热气腾腾里飘着江南的温柔。
老常州人晓得,冬日里捧一碗,酒香混着桂花香钻进鼻尖,
圆子软糯却不粘牙,甜得恰到好处,连汤带水喝个底朝天,浑身都暖了。
州兴义地区四大招牌名小吃。
清末邹家祖上收账归来,用灶上土鸡剁馅包汤圆,
成就这"众家皆甜,唯我咸鲜"的百年奇味。
糯米皮裹着老母鸡与跑山猪的肉香,鸡汤打底,芝麻酱点睛,
一口咬开,咸鲜汁水混着糯香在嘴里炸开,老辈子说:"这汤圆,巴适!"
做法讲究"三填三压":鸡肉茸填三分之二,灌鸡汤再封口,留气室煮不破。
汤底用整鸡加筒子骨熬足七小时,
撒葱花、黑胡椒,花生酱一搅,香得人直咂嘴。
清末三牌楼雷妪为解汤团携带之困,将煮熟的糯米团子滚上赤豆粉,
这一滚便滚出了百年传承。
这汤圆无汤水却自带豆香,咬开软糯皮子,
芝麻流心像熔岩般淌出来,冷热皆宜的性子,让它在旧时赌坊夜市里成了"夜宵扛把子"。
老法头讲究现炒现磨,赤豆沙要晒足三天太阳,
裹粉时汤圆还得在竹匾里打滚,像极了江南细雨打在青石板上。
原是杭州人余国骅1940年代在重庆保安路摆摊时创制的,
因个头如龙眼、皮薄透亮,被老重庆人喊作“杭州小汤圆”。
1964年更名后,这颗裹着猪油黑芝麻馅的小圆子,成了山城烟火气的代名词。
糯米要选宁波水磨粉,泡足十二小时再石磨磨浆,
吊浆沥干后揉成软面团,包进用猪边油颗粒、
白糖、黑芝麻粉调的馅,沸水煮到浮起便捞,
咬开糯皮,油润的芝麻香混着猪油香直窜鼻腔,
甜而不腻,软糯中带点Q弹。
这碗汤圆的历史,要追溯到1850年无锡孙记糕团店的创制,
因恰逢玉兰花开,故得“挂粉”雅名。
其精髓在于“五色”与“挂粉”——用紫薯、南瓜、菠菜等天然食材榨汁染面,
糯米粉经水磨工艺制成,软韧如绸,
包入鲜肉、菜猪油、芝麻等六味馅心,甜咸交织,咬开瞬间,鲜汁漫溢,
当地人戏称“阿要辣油?”(无锡方言,意为“要不要加点辣油”)。
老字号店铺仍坚持手工搓制,汤色清亮如镜,
映着五彩斑斓的面皮,宛如江南水乡的调色盘。
起源可追溯至清代衡阳名宦彭玉麟家厨的创制。
它融合了当地鱼丸、黄雀丸等小吃的制作精髓,
以“排楼”式手工揉制技法得名,
将米浆搓成细长条,切段成型,形似小竹楼,故得此名。
排楼汤圆以大米为主料,经6小时浸泡后研磨成浆,
煮熟后揉成竹筷粗细的圆条,再切成1厘米小段。
沸水汆煮后,汤圆浮起,复入清汤二次入味。
装碗时撒上葱花、白胡椒粉,汤清色白,丸体柔软,口感柔滑略带韧性,咀嚼间米香四溢。
调味以精盐为基底,叠加白胡椒的微辣与葱花的鲜香,
形成层次分明的味觉体验,当地人戏称“一勺辣、一口鲜,扎实得很!”
是云南镇雄县的特色传统小吃,
其历史可追溯至古代,与当地祭祀山神的习俗紧密相关。
相传,镇雄多山,百姓靠山吃山,为祈求风调雨顺、山间物产丰腴,
春节时将汤圆捏成山形供奉山神,后演变为独特的三角造型,
寓意团圆甜蜜,成为昭通“十大名特小吃”。
其形态为三棱锥,三个尖角组成“心”形,
有白色糯米款和黄色高粱款,像小鹅的腹部,煮熟后像一群淘气的小鹅在河塘里自由嬉戏。
口感上,外皮软糯Q弹,米香浓郁,
内馅分富油和苏麻两种:富油馅用猪板油、花生、冰糖等制成,醇厚香脆;
苏麻馅则清爽细腻,香气扑鼻。
清末船工为省钱,用猪心肺熬汤,糯米团子裹着卤香,在竹编蒸笼里滚出人间烟火。
三汇镇的燕家、白家最早支起锅灶,燕守忠从岩丰乡挑担叫卖,
白xx跨省来此扎根,两家人用猪油炒制心肺臊子,
硬是把边角料做成了码头上的“硬通货”。
这汤圆长得水灵,糯米皮子捏成水滴形,在乳白的骨汤里浮沉。
咬开是猪心肺丁混着冬菜,青花椒的麻在舌尖跳脚,姜丝的辣又给兜住了底。
重庆彭水人更绝,汤圆煮好浇一勺卤汁,
撒把葱花蒜末,再淋两圈红油,活脱脱把甜点改成了江湖菜。
如今这道小吃仍坚持手工,石磨推米浆,铁锅熬熟芡,
老手艺在群富饮食店的小门市里,还带着童年的煤烟味。
1928年,18岁的申三货挑着担子在此叫卖元宵,
他琢磨出的“滚”制手艺,让江米与馅料在笸箩里翻腾出软糯筋道。
后来盘下“恒义诚肉铺”改卖甜食,
因巷名得“老鼠窟元宵”的诨号,却成了太原人心里“味压群芳”的金字招牌。
这元宵皮薄如蝉翼,咬开是晋祠江米的绵香,
裹着玫瑰、桂花、芝麻、花生四味甜馅,半开的花瓣腌进糖里,甜得透亮不齁人。
2009年这手艺成了省级非遗。
一碗汤圆,千年温暖。
无论甜咸软糯,都是中国人对团圆最深的念想。
这个秋天,你最爱哪一味?
热腾腾的锅里,总有一颗,为你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