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海军编队前往太平洋回收火箭数据,不料一架美军飞机突然出现,迅速扔下一冒浓烟的白色物体。船员惊呼:“是炸弹!”编队立即做出反应。 1980年,我们第一次向南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为了测试海军的舰船是否具备走向深海大洋的条件。海军领命和海测组建一支特混编队,前往南太平洋预定区域收集火箭末区弹着点的测量数据,以及弹头内的机密数据仪器仓的打捞收回。 这支特混编队由18艘舰船组成,按照计划,他们中途并不会在任何码头停靠补给。4月30号,编队从吴淞口码头出发,浩浩荡荡的开向东海。 编队经过一昼夜航行,穿过滔滔的东海,穿过第一岛链,航行在太平洋上。 此时太阳刚刚跃出海面,甲板上就站满了人,大家心里感到一种无限的自豪。不禁想起当年的252潜艇,在穿过岛链的时候,还是悄悄在水下进行的,如今庞大编队已是在海面上公开通过。 海军的首次远航,势必会引起周边海军的忌惮,果然,正当编队乘风破浪,加速前进的时候,3个 分编队忽然向刘道生指挥报告,一些不明飞机正在编队周围盘旋跟踪,有些飞机甚至进行低头侦察和拍照。不仅仅在空中,在海面上,编队的侧后方,也发现了一些不断增加的不明船只正往编队靠近。 刘道生看到这些情况,早在预料之中,他镇定下令:“喊话让他们离开。”刘道生看了看航海图,编队不日将跨过赤道。 让人没想到的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外围侦察的飞机不断,编队内部也出了一个大问题。当天晚上,海面开始变得不平静,风浪大了起来,水的流速也明显变快,流压变大。这些都会影响编队的航行,但是编队的值班人员缺乏经验,没有及时注意到这个情况。 还是在晚饭后,编队的参谋长总有个习惯,吃完饭一定要随身携带的六分仪,用天体进行定位。、只见他看了看手表,对着天上的星星测量起来。测出两颗星星的高度后,又拿笔记下时间,经过 一番计算,最后得出了舰位。 他又拿着本子,去查阅航线图,这一查可不得了!他发现编队舰位足足偏左5海里。失之毫厚,谬之千里。何况这是一支庞大的编队。再这样航行下去,整个编队都会偏离火箭的溅落区。 张参谋立即来到驾驶台,找到航海业务长唐建华,告诉他编队偏航的情况。唐建华听到这也是吃惊,他迅速看了看舰位,再看看航线,发现果然偏了不少。接着他便迅速的重新绘制出纠偏的航线,编队按照新的航线航行,很快就回到了原来的航线上。 5月8日早上,前面的舰船传来消息,很快就要跨越赤道了。这个消息让许多人振奋,编队的大多数人只是在课本上听闻过赤道很热,其他的就不知道了,赤道对于他们来说,对于没出过远门的年轻海军来说,是神秘的。 有些人开始在甲板上试验赤道到底有多了,不到 3 分钟衬衣便被汗水紧紧地粘在身上;汗滴到甲板上,吱一声响,冒着白烟,很快成了一个白点。有人看了一下温度计, 好家伙!39. 5℃,快接近40℃了。 编队距离赤道越来越近,太阳如一团火,吹来的风是热乎乎的, 船上的扶手、拦杆是热的,海里抽上来的水是热的。有的舱室没有空调,活象蒸笼。 机舱的温度普遍在 43℃,而且噪音叫人难以忍受,每个轮机战士穿着能拧出汗水的裤头,汗珠在他们油光光的脊梁上流成细河,穿在脚下的胶鞋里咕吱咕吱直响,里面盛满了汗水,即使这样,他们也没有离开岗位一步。 指挥船的驾驶室里,人们的眼睛盯着卫星导航仪显示屏, 静心屏气,默默地数着数码。赤道马上就要到了,很快,纬度表上突然跳出三个字码“000”。 “鸣汽笛一分钟!”刘道生手一挥下达命令。顿时汽笛声声,划破长空,震撼南北半球。 甲板上许多人,望望天空,又环顾四周,一种难以言说的喜悦涌上心头。编队跨过赤道,意味着距离任务地点又近了一步。 5月9日中午时分,正当编队继续加速前进的时候,一架美军的P—3C侦察机突然出现在编队附近,飞行高度很低。大有抵近侦察之势。驾驶台立即命令附近舰船对其进行喊话驱离,不料美机非但没有改变高度,还加速朝着指挥船飞去,靠近指挥船后,又在其上空盘旋,刘道生大怒,让喊话员对其进行警告。 突然飞机在指挥船右舷扔下一个白色物体,冒着咖啡色浓烟。有人不明所以,喊着:“炸弹!” “不,是水雷!”刘道生绷着一根弦马上说:“料它不敢!要是炸弹,我们就立即还击!”很快,侦察人员传回消息:“是声纳浮标,是为了定位侦察!”此时美机在编队的一再警告之下,也知道继续盘旋会有危险,便放弃了继续投放浮标的计划,立即拉升高度,消失在空中。 5月18日,编队提前到达预定目标,等待火箭溅落之前。刘道生带着特混编队进行了一次演习。5月19日,远程运载火箭从某基地起飞,穿过大半个地球,精准的击中了目标。刘道生看着屏幕上的落点,不禁欢呼道:“好!”接着便下令:“开始回收!”话音刚落,四架直升机腾空而起,满载潜水员往溅落区域飞去。各测量船也缓缓的靠近。 5月20日,编队完成收集工作,胜利返航。
一次,海军编队前往太平洋回收火箭数据,不料一架美军飞机突然出现,迅速扔下一冒浓烟
酒馆茶色
2024-12-17 00:20:51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