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国“打倒毒教材”的首个扛旗者,和瑕疵教材死磕十多年,带着证据去打过22场官司,但一次都没赢过,可丝毫不影响他对教材要求的严谨认真,在他看来,孩子们的事马虎不得! 要是你走进教室,拿起两版不同的语文课本,发现里面的标点符号对不上,甚至有些文章的字都对不上,你会怎么做?反正彭帮怀做的不是看一眼就扔掉,而是跟这些教材“斗智斗勇”,开始了他的“纠错之路”。 他这一路走来,历经坎坷,足足花了10多年就是为了一个目标:让孩子们读到更准确、更有意义的课本。这事儿听起来有点疯狂,但他就是这么做了。 这事儿得从2008年说起,那时候彭帮怀已经是郑州的一名语文教师,有天他依旧和平常上课一样,掏出课本准备讲解。 翻着翻着,他忽然被一处标点给吸引住了——教材里的标点符号出现了占格错误的情况,不同的语文课本甚至占格还不一样,要是当学生,估计都不知道要信哪个好了吧。 之前就有家长向他反映过类似的问题,表示两个教材的用字不一样,不知道该以哪个为标准,他开始一字一句地仔细翻阅,结果发现问题比想象的还多。 错别字、语法不通、甚至一些句子的意思完全不明,那种感觉就像在看一本谜一样的书,完全不知道它想表达什么。 看着这些教材,他的心里不禁犯了嘀咕:这样出书,难道真的不会让孩子们形成认知偏差吗?于是,彭帮怀决定不再默默忍受,他开始了自己的“教材纠错之路”。 开始的时候,他的想法其实很简单,这就是些不太明显的错误,给出版社写封信,大家沟通一下不就好了吗? 于是,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写了一封信给出版社,希望他们能认真查证这些教材中的问题,并做出修正。 信寄出去后,彭帮怀满怀希望,等待着回复,他脑海里已经设想好对方会很快修正错误,甚至会对自己表达一下认可,结果......哎,信箱里没有一丝动静,出版社根本没有给他任何回应。 于是他又试着打了电话,结果电话那头传来的,只是个不咸不淡的回应,感谢反馈,但这并不是太严重的问题,不必大惊小怪。 听到这儿,彭帮怀有点傻眼。这么多的错别字和标点的错误运用,还能是“小错误”吗?那如果这些错误被无数孩子用来学习,岂不是“大错误”? 彭帮怀并没有被这次冷处理击倒,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既然沟通无效,那就让法律来解决! 于是2009年,他第一次决定起诉出版社,要求撤回错误教材,并且对此进行修订改正,然而法院的判决却让他彻底失望。 因为教材不侵权不违法,也没有权利要求出版社一定要更改,”彭帮怀呆了半天,心里五味杂陈,那一刻他有点泄气,也有点懵:法律最后也没站在自己这边,他还真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这个“现实”。 不过,彭帮怀又不是什么轻易放弃的人,他迅速调整心态,继续往前走,此后彭帮怀又经历了22次诉讼,打了很多次官司,遍布全国各地。 他向法院提出了自己的诉求:教材中的错误必须得到纠正,孩子们不能继续用这样的教材学习,不过结果依旧没能改变。 在接连多次的失败后,彭帮怀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每一次打官司,都会有律师费、交通费、时间成本,甚至他为了准备起诉,几乎把自己的积蓄花光了。 再加上他忙于起诉,工作上的责任也没法分身,日常的教学工作也受到了一定影响。 有时候,彭帮怀身边的人也会觉得很不理解,质问他究竟是为了什么,或是想得到什么?花钱花时间这么干真的值吗? 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是的,值!这件事他觉得自己必须做,要不就不一定有人做了。 有时候,他也会忍不住跟妻子抱怨,这教材的问题必须得解决啊,不然下一代受到的影响就更大了,就算再难,彭帮怀并没有放弃他的坚持,渐渐地,社会开始关注到他的行动。 随着2019年人教版教材的插图事件曝光,大家纷纷开始讨论教材质量的问题,彭帮怀的行动也迎来了新的转机。 在这场舆论风暴中,越来越多的家长、教师开始站出来,支持彭帮怀的举动,大家一致认为,教材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小小的错误,而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痛点”。 这对彭帮怀来说,虽然已经是一场漫长的“战斗”,但终于得到了社会的认同,他的坚持,也为无数孩子争取到了更加健康、更加准确的书本。 因为他的不懈努力,教育部门最终决定重新审查教材质量,相关的修订工作也在进行中,虽然他没有得到任何荣誉,但是他知道,自己为教育事业做出的努力,已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如今彭帮怀依然在继续他所热爱的教育,不为什么荣耀,只是单纯地希望,下一本教材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知识的力量,而不是从错误的教材中挖掘出更多的困惑。 彭帮怀也许不是大名鼎鼎的教育家,也没有成名的轰动效应,但他在自己的领域内,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在彭帮怀看来,教育不仅是教孩子们知识,更是守护他们未来的责任。 大家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信息来源:央广网——《彭帮怀为语文教材纠错10年不弃:“教科书的事都是大事”》)
他是我国“打倒毒教材”的首个扛旗者,和瑕疵教材死磕十多年,带着证据去打过22场官
柳淮蕊
2024-12-11 19:13:41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