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5年,58岁的雍正皇帝在圆明园突然驾崩,无论是皇后皇子还是身边得宠的大臣,

自由的百灵鸟 2024-11-30 18:31:54

1735年,58岁的雍正皇帝在圆明园突然驾崩,无论是皇后皇子还是身边得宠的大臣,都没有丝毫心理上的准备,乾隆得知自己继位后哭的说不出话来,大伙怎么劝也劝不住,上位的第二天,就做出了让人目瞪口呆的举措。 1735年8月,一个平常的夏日,沉重的哀悼笼罩在圆明园上空。清世宗雍正驾崩的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般地传遍了整个宫廷。年仅24岁的皇四子弘历,原本还沉浸在无忧无虑的日子里,怎料一夜之间,父皇的离世彻底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 得知噩耗的弘历悲痛欲绝,他跪倒在父皇的灵前,泪如雨下,哭得撕心裂肺,嘶声力竭,哀恸得几乎晕厥过去。宫人和大臣们看到向来温文尔雅的弘历如此失态,都为之动容,赶紧上前搀扶。可是此刻的弘历仿佛失去了知觉,任凭众人如何劝慰,都无法平复他的悲伤。 原本弘历并非雍正帝的继位人选。雍正帝对皇长子胤礽寄予厚望,甚至有意将皇位传给他。然而天不遂人愿,胤礽早年夭折。痛失爱子的雍正,悲痛欲绝,一度想要废除皇储。经过一番考虑,他最终决定立弘历为皇太子。对于这个决定,朝中大臣议论纷纷,有人认为皇四子年纪尚轻,资历不足,难以担此大任。 可是谁也没料到,雍正帝在位仅13年,便英年早逝。58岁的他本应正值壮年,却因积劳成疾,药石无医。据说,雍正帝晚年沉迷炼丹,服食汞丹等毒药,最终积毒过深而亡。消息传出,满朝文武都震惊不已,都在猜测,难道真是丹药夺去了雍正帝的性命? 此时的弘历,心中更是五味杂陈。他虽然悲痛父皇的离世,却也隐隐感到,自己终于可以摆脱父亲的掌控,成为一国之君了。多年来,雍正帝对弘历管教甚严,但凡行差踏错,必遭责罚。如今,再也没有人能约束他的言行举止了。 沉浸在哀思中的弘历,强忍住泪水,在群臣的拥戴下,即将登上皇位。他深知,自己肩负着治理天下的重任,不能再像从前那样随心所欲。即位大典如期举行,各地官员云集,场面极其隆重。弘历身披龙袍,戴上珍贵的冕旒,坐在宝座之上,接受众臣的朝拜。 此时此刻,他脑海中浮现出父皇在位时的点点滴滴。雍正帝虽然只当了13年皇帝,却是一代明君。他励精图治,刚正不阿,推行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剔除冗员,裁撤冗官,使国家步入兴盛时期。但与此同时,他也树敌众多,结下不少梁子。那些被雍正帝打压的官员,此刻又会如何呢?弘历暗想。 然而弘历深知,自己不能沉溺于悲伤之中。他作为新君,必须以国事为重,尽快进入角色。父皇留下的烂摊子,需要他来收拾。天下百姓翘首以盼,期待他能像父皇一样,做一个贤明的君主。弘历暗暗发誓,一定不负众望,继承父皇的遗志,把大清王朝推向更加强盛的未来。 乾隆帝即位次日,便做出了一个让满朝文武目瞪口呆的决定。他下令,将所有在宫中的道士驱逐出宫,并声称他们都是无耻之徒,今后不得再入宫半步。消息传出,立刻在朝野上下引起了轩然大波。要知道,他的父亲雍正皇帝生前一直笃信道教,宫中道士众多,备受尊崇。乾隆此举,分明是与先帝唱反调。 乾隆驱逐道士的原因很快就揭晓了。原来,关于雍正帝驾崩的传言甚嚣尘上,有人说他是沉迷丹药而亡。乾隆为了平息谣言,决定彻底肃清道教势力,以正视听。他下令彻查先帝的死因,并澄清雍正帝并非因为服食丹药而死。这一决定虽然得罪了道教人士,但在民间和朝臣中却赢得了不少赞誉。 除了驱逐道士外,乾隆帝对雍正时期的一些政策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废除了雍正帝实行的"奏报祥瑞"制度。这项制度要求各地官员向皇帝报告当地的祥瑞之兆,以讨皇帝欢心。但在乾隆看来,这不过是浪费时间和精力的无用功。 乾隆还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他恢复了雍正皇帝废黜的两位叔父及其子嗣的皇族名分和待遇。雍正在争夺皇位的过程中,曾将两位叔父革除皇籍,剥夺王爵。如今乾隆重新赦免了他们,并恢复了他们的封号和俸禄。这在当时是一个颇具争议的决定,许多大臣都认为有悖先帝遗诏。但乾隆坚持己见,他认为皇家成员不应当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乾隆在位初期,确立了以德治国的治国方针。他认为,君主必须以德服人,以身作则,才能赢得百姓和臣子的拥戴。为此,他大力提倡廉洁奉公,严惩贪腐。乾隆在位期间,查处了不少贪官污吏,对他们从重处罚,决不姑息。他还设立了军机处,加强中央集权,完善监察制度,确保政令畅通。 为了选拔人才,乾隆帝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他下令提高考试难度,将试卷分为几个等级,按照难易程度分别命题。同时,他还改变了录取的标准,不再简单地以分数论英雄,而是注重考生的全面素质,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在乾隆的改革下,许多优秀的学子脱颖而出,成为栋梁之才。   在军事上,乾隆也有独到之处。他十分重视边疆的稳定,多次派兵征讨叛乱。乾隆在位期间,平定了准噶尔部的叛乱,击溃了沙俄的入侵,收复了新疆,统一了台湾,扩大了国家的版图。为了加强边防,他在边境地区修筑了一系列卫所和军事要塞,还编纂了《四库全书》等军事著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遗产。

0 阅读:3
自由的百灵鸟

自由的百灵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