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百年诗心,映照中华】昨天,叶嘉莹先生的离世让许多人感到惋惜。这位被称为“穿裙子的士”“诗词的女儿”的传奇人物,用一生守护着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为我们的文化留下了无尽的财富。
叶嘉莹,1924年出生于北京,满族,叶赫那拉氏。从年轻时,她就与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是辅仁大学的才女身份,还是后来成为加拿大皇家学会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终身院士,她始终是诗词世界里的耀眼明星。她研究杜甫、王国维,写下了《杜甫秋兴八首集说》《迦陵论词丛稿》等经典著作,这些书不仅有学术价值,更让人感受到她对诗词那份深沉的热爱。
回国后,她选择在南开大学讲学,将海外的学术积淀和中华文化的底蕴融汇在一起。她不只是研究诗词,更用她的课堂、她的文字,点燃了无数学生心中的文化之光。
说到叶嘉莹,人们总会提起她那份对文化的执着和无私。为了支持诗词教育,她卖掉了自己的房产,把稿费、版税等累计超过3500万元的收入,全部捐给南开大学,设立了“迦陵基金”。她曾说:“只要诗词能传下去,我个人的得失无所谓。”这种境界,让人肃然起敬。
叶嘉莹的离开,是文学和教育界的一大损失。但她的一生,就像一首诗,写满了对文化的热爱和对后代的希冀。她留下的诗词和精神,将继续在未来照亮无数人。
如果你想更了解她,可以去看看纪录片《掬水月在手》。那是一个关于叶嘉莹、关于诗词、关于文化传承的温暖故事。
叶嘉莹走了,但诗心长存。她让我们明白,无论身处何种时代,诗词之美都能滋养我们的灵魂,赋予我们生活更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