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陕西一少年将自己在河里捡到的“皇后之玺”捐献给国家,得到20元奖励。没想到44年后,博物馆再次联系上他:你捐的是国宝,价值不可估量!特意邀请您来领奖! 陕北的黄河岸边,少年李明正在河边拾石。他的赤脚踩在河滩湿滑的泥沙中,手里握着刚捡到的一个奇怪的物件——一块金光隐现的印章,底部刻有“皇后之玺”四个字。 村里的老人们围过来,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这是古代皇家的东西!” 第二天,李明带着这枚印章走了三十里路,交到了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兴奋地接过,称赞他是“识大体的好孩子”,并发给他20元奖励。 年少的李明不知道,他手里的小方块,背后竟藏着无法估量的历史价值。 四十四年后,一通电话将往事的记忆拉回。博物馆工作人员语气激动:“李先生,您当年捐献的‘皇后之玺’,经过多方鉴定,确认为国宝级文物!博物馆特地邀请您来领奖!” 坐在通往省博物馆的火车上,李明紧握着手机,目光游移,心中五味杂陈。 44年前的20元奖励,在那个年代足以养活一家人几个月。可他从未想过,这枚印章会有如此巨大的价值。 眼前掠过的是黄河滩上的孩童笑声,耳边却回荡着老伴的叮嘱:“要是这东西真是国宝,当年该留下来自己藏着。”李明苦笑,心里想着:“藏着干嘛?换钱?那不成了破坏文物罪?” 博物馆外,欢迎标语格外显眼:“热烈欢迎李明先生回归‘皇后之玺’的故事!”走进大门,他被领到展厅,玻璃柜中静静陈列着那枚印章,金光依旧,只是多了几分岁月的沉淀。 解说员激动地向围观人群讲述:“这枚印章是隋代皇后的御玺,是国宝中的珍品。李先生少年时拾得,并无偿捐献给国家,展现了非凡的爱国精神!” 颁奖典礼开始了,闪光灯和掌声让李明有些局促。主持人宣布:“为了表彰李先生的无私奉献,我们特赠予他5000元奖励,并颁发荣誉证书。” 全场雷鸣般的掌声中,李明却感到一阵窒息。他低头看着奖励,脸上浮现出复杂的神情。 仪式结束后,记者围拢上来,纷纷抛出问题:“李先生,当年为什么会选择捐献?” “您是否后悔当年的决定?”李明沉思片刻,回答道:“捐献是为了让它回到该去的地方。但老实说,我今天有点失落。” 话音未落,现场一片哗然。有人追问:“失落什么呢?” 他看向身边玻璃柜中的印章,眼神中透出一丝隐忍:“我只是觉得,这枚印章,它的故事,属于每个中国人。我不后悔捐献,但我希望国家能更好地保护它,也希望我们的后代知道,有些东西比金钱重要。” 当天晚上,博物馆的负责人找到李明,真诚地问道:“李先生,今天的奖励可能不符合您的期待,但请相信,我们会把‘皇后之玺’的故事告诉更多人。我们也希望能听听您的建议。” 李明叹了口气,说:“奖励多与少,我并不在乎。我只是希望,这样的国宝能让更多孩子们知道历史的厚重,让他们明白,有时候,一个小小的选择可能改变一件大事。” 几个月后,博物馆推出了特别展览《皇后之玺与李明的故事》。展厅入口处,是一面巨大的黄河照片,照片下方的牌匾上刻着:“国之大义,始于普通人。” 李明的故事在全国传播开来。一些曾经贪图私利、非法买卖文物的人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了解这些国宝背后的故事。 有记者采访李明时问他:“如果有机会重新选择,您还会捐吗?” 他看着远方,神情淡然:“当然会。因为真正的价值,不是物件本身,而是它能唤醒的精神。” 黄河依旧东流,那枚印章的故事却在人们心中扎下了根。这不仅仅是一次捐献的传奇,更是一段跨越时代、唤醒家国情怀的生命旅程。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