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1988年陈伟文将军果断亮剑,击沉越军三艘军舰,就没有如今这2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三沙市,我国领土也不会完整,早被侵吞了。”金一南教授的话掷地有声,字字如刀,勾勒出那场危机四伏的南沙海战。 1988年3月14日,南沙海域风高浪急,天空被低垂的云层笼罩,战场气氛凝重得令人窒息。 越军舰艇如虎视眈眈的狼群,逼近我国赤瓜礁海域,挑衅意味昭然若揭。 南沙群岛的形势千钧一发,而年轻的中国海军却以一种“后发制人”的冷静,静静等待着命运的抉择。 南沙群岛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但上世纪80年代,周边国家借中国尚处改革开放初期之机,掀起了一波对南海岛礁的侵占浪潮。 越南最为嚣张,先后侵占29个岛礁,并不断向赤瓜礁等未被实际控制的岛礁扩张。 赤瓜礁,这片弹丸之地,是战略咽喉。一旦失守,我国南海防线将被撕开一道裂口。 面对越南的步步紧逼,中国海军高层迅速部署,以保护赤瓜礁为重中之重。然而,作战命令明确:不开第一枪。 这四个字如一块巨石,压在前线指挥官的心头。面对咄咄逼人的敌舰,守土将士不免心中焦灼:不还击,领土可能被夺; 主动攻击,又可能引发更大冲突。困局中的抉择,便落到了时任舰长陈伟文肩上。 3月13日,赤瓜礁海域已经剑拔弩张。越军三艘军舰排成“品”字形阵列,气焰嚣张地向赤瓜礁靠近。 他们派出武装士兵登岛,试图插旗宣示“主权”。陈伟文带领的“南海舰队”578舰与531舰驻守海域,一边阻止敌军登岛,一边坚持不开第一枪。 舰桥上,陈伟文冷静指挥,但内心早已暗潮汹涌。他深知,此时任何一个错误的决定都可能让赤瓜礁易主,甚至危及整个南沙群岛的安全。 然而,国际舆论和国家政策摆在眼前,“不开第一枪”犹如一条不可逾越的铁律。 凌晨两点,一名士兵激动地冲进指挥室:“舰长,敌舰正在装填弹药,明显准备动手!我们还要等吗?”陈伟文没有立即回答。 他深吸一口气,凝视着海图,片刻后,用稳如磐石的语气说道:“不开第一枪,但我们绝不允许他们得逞。让战士们做好战斗准备!” 3月14日,风暴终于来临。越军士兵再次试图插旗,枪口对准中国海军士兵。 紧张的对峙中,一名中国士兵被敌方枪弹击中倒下。战斗打响了!敌舰开始火力全开,炮弹如雨点般落向中国舰队。 陈伟文再无犹豫,他迅速下令反击:“瞄准目标,击沉敌舰!”随着一声巨响,我方舰炮齐发,精准命中敌舰要害。 越军三艘军舰在猛烈炮火中相继沉没,海面瞬间燃起熊熊烈火。现场的越军士兵慌乱逃窜,剩余舰艇迅速撤退。 战斗持续不足半小时,局势已经逆转。赤瓜礁海域恢复平静,中国海军在这场硬仗中捍卫了领土主权。 战后,陈伟文面对记者的提问,眼神依然冷峻:“我们不想开第一枪,但当敌人入侵时,我们必须亮剑。这是军人的职责,更是国家的尊严。” 此次行动之后,中国海军全面强化南海防御体系,加快岛礁建设。三沙市的设立,将南沙群岛正式纳入行政管辖。 正是因为像陈伟文这样敢于承担责任的将士,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南海领土才得以完整。 赤瓜礁海战成为中国现代海军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它不仅展现了中国海军的勇敢与智慧,更以鲜血和胜利捍卫了祖国的南疆。 这场战斗是一个深刻的警示:和平从来不是求来的,而是靠实力维护的。 金一南教授的一句话发人深省:“中国不开第一枪,但绝不允许侵略者在我们的土地上肆意妄为。” 这一理念,不仅是过去的坚持,更是未来的承诺。
“如果不是1988年陈伟文将军果断亮剑,击沉越军三艘军舰,就没有如今这200多万
怀瑶看娱乐
2024-11-19 13:11:01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