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前夕,石觉召集手下开会,端着茶杯踱步,言语间尽显自信:“只要有十三军在,

怀瑶看娱乐 2024-11-18 15:38:08

辽沈战役前夕,石觉召集手下开会,端着茶杯踱步,言语间尽显自信:“只要有十三军在,热河就万无一失。”此言一出,会场掌声一片,部下纷纷附和,仿佛胜利已是囊中之物。然而,这句豪言不过两个月就变成了笑谈。 这场战役的背后,不仅是国民党对东北局势的严重误判,也是整个战略决策中层层失误的缩影。而石觉的“十三军神话”,更成了这场闹剧的主角。 1948年初,解放战争进入决胜阶段,辽沈战役即将打响。此时的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东北局势岌岌可危,但石觉却似乎浑然不觉。 他手握“中央军王牌”第十三军,号称装备精良、士气高涨,是蒋介石亲自点名调往东北的“救火队”。 在他的心目中,热河凭借险要的地形和坚固的防线,只要十三军坐镇,必能固若金汤。 “热河失守?笑话!”石觉在会议上斩钉截铁地说道。他用手指在地图上狠狠一戳,指着锦州一带:“共军就是再来十万人,也休想拿下我们一块阵地!” “司令英明!”一名参谋赶紧附和,甚至有人窃窃私语:“石司令是中央的心腹爱将,有他指挥,这一仗必定能打个漂亮仗。” 然而,石觉的自信并非毫无来由。第十三军确实是蒋介石手下的嫡系部队,长期驻守南京,军容严整,武器精良,连后勤物资都配备得比其他部队充足得多。 然而,石觉忽视了一点:辽沈战场上,不仅是装备在较量,更是战略眼光和意志力的较量。 就在石觉吹嘘“热河万无一失”的同时,共产党领导的东北野战军已经悄然调兵遣将,对锦州、热河一线形成合围之势。 此时的国民党军队内部问题重重,不仅战略目标摇摆不定,指挥体系也一团糟。蒋介石在南京远程遥控,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又与各地方将领勾心斗角,各自为战的局面愈演愈烈。 石觉并非不知道这些问题,但他却选择性地忽视。一次会议上,一名部下小心翼翼地提醒:“司令,共军最近调动频繁,我们是不是加强情报侦察,预防锦州被切断?” 石觉不耐烦地挥了挥手:“十三军还怕他们?共军不过是乌合之众,打仗要看底子。他们能有什么底子?”说完,他端起茶杯,靠在椅背上,嘴角浮现出一丝冷笑。 这种盲目的乐观很快付出了代价。9月下旬,东北野战军突然对锦州展开猛烈攻势,国民党守军一时溃不成军。锦州一旦被攻占,热河将失去后援,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10月中旬,东北野战军发动全面进攻。锦州已成一片火海,而石觉的十三军被迫收缩至热河一线,面临前后夹击的危局。 “司令,共军正在向我们南线包抄!”参谋长慌慌张张冲进指挥部,额头满是汗水。 “慌什么!”石觉怒喝一声,抓起桌上的电报查看。他的手微微发抖,却强装镇定:“命令各部固守,等中央援军到来。我们死守热河,只要守住一日,共军就必定崩溃!” 但事实上,中央的援军早已被其他战场牵制,根本无力驰援热河。石觉也很快意识到,这场战斗他根本不可能撑到援军到来。 他开始变得焦躁不安,原本整洁的军装也因连日的疲惫变得皱皱巴巴,甚至连胡须都没时间打理。 “司令,局势恶化,我们是不是考虑……”一名参谋欲言又止。 “考虑什么?弃守?”石觉狠狠瞪了他一眼,“我就不信,这些乌合之众还能吃掉我十三军!” 然而,不到一天的时间,石觉便被现实打脸。 10月15日,热河外围的防线全面崩溃。 共军突破十三军的主阵地后,直逼石觉的指挥部。眼看形势不可挽回,石觉再也无法维持自己的“从容”。 他丢下指挥部,带着亲信和少量部队仓皇逃往北平。 热河的溃败消息传到北平后,石觉狼狈不堪的逃亡经历成了各方议论的笑柄。有人私下嘲讽道:“石司令的十三军,原来就是纸糊的金汤。” 石觉的逃亡,不仅让他个人威信扫地,也让国民党军队士气进一步低迷。辽沈战役的最终失败,彻底改变了东北战场的格局,为解放军全面解放东北奠定了基础。 蒋介石得知热河失守后,怒不可遏,直接在军事会议上拍桌子:“这个石觉,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但即便如此,他依旧对石觉网开一面,毕竟十三军是蒋介石嫡系部队的脸面,贸然惩罚只会引发更大的不满。 而对于石觉本人来说,这场失败成了他仕途上的一大污点。此后,他虽依旧在军中任职,却再也没能获得重用。 石觉的豪言和溃败,折射出国民党军队在解放战争后期的诸多问题:盲目自信、战略失误、指挥混乱以及对敌人力量的严重低估。 相比之下,共产党军队则展现出了卓越的战略眼光和执行力,最终在这场决战中占据了压倒性优势。 石觉的“热河万无一失”,不仅是一句笑话,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个即将坍塌的政权如何在自负与失策中走向失败。 而辽沈战役的胜利,则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见证了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辉煌历程。

0 阅读:398
怀瑶看娱乐

怀瑶看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