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死也不愿意向中国低头!因为疫情的影响,英国航空为了降低成本,不惜裁员几千名员工

宋看社会 2024-10-16 12:16:37

宁死也不愿意向中国低头!因为疫情的影响,英国航空为了降低成本,不惜裁员几千名员工,亏损400亿,甚至将公司变卖,也不将技术转让给中国!   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时点赞关注一下,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谢谢支持!   中国航空工业的起点,并不像现在这般风光无限,20世纪50年代,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刚刚成立,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水平落后。   制造一架飞机,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无异于登天般困难,但中国人民不甘落后,他们怀揣着对蓝天的向往,凭借着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劲头,开启了中国航空工业的探索之旅。   那时的中国,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成熟的技术,甚至连最基础的材料都需要从国外进口,为了制造出第一架国产飞机,无数科研人员日夜奋战,他们学习、摸索、实践,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   功夫不负有心人,1956年,中国第一架国产飞机终于冲上云霄,这架名为"初教-5"的教练机,虽然性能简陋,但却承载着一代航空人的梦想,点燃了中国人奋勇攀登航空科技高峰的热情。   此后的几十年间,中国航空工业一直在艰难曲折中前行,受限于国际形势和自身条件,发展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直到20世纪末,中国已能够生产多种类型的飞机,航空工业初具规模,这标志着中国已从航空大国迈向航空强国。   进入21世纪,中国航空工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而来,给中国带来了广阔的国际市场。   同时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壁垒也变得更加严苛,面对这样的形势,中国航空人深知,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于是他们更加专注于自主创新,力争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   2007年,中国首款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主流干线客机C919立项,标志着中国正式向航空强国进军。   C919的研制,可谓九难重重,发达国家对中国实施全方位的技术封锁,许多关键部件和材料无法从国外采购。   中国航空人靠着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一关一关地攻克技术难题,从发动机到机载系统,从复合材料到先进制造工艺,一项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应运而生。   2017年5月5日,C919大型客机首飞成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崭新面貌,这一刻,无数中国航空人热泪盈眶。   他们深知C919的首飞,不仅仅是一架飞机的成功,更是民族产业的崛起,是几代航空人努力拼搏的结果。   这一飞冲天,凝聚了太多前辈的心血,中国航空制造能力不断提升,产业链日益完善。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如今变成了触手可得的现实。   中国航空工业的崛起,本应是各国携手共进的良机,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   一些国家和企业,对中国的发展心存疑虑,他们担心中国的崛起会威胁到自身的利益,于是他们采取各种手段,试图阻挠中国航空工业的进步。   罗罗公司的做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家英国航空巨头,曾因财务困境向中国寻求合作,中国企业慷慨解囊,希望借此获得罗罗的先进技术。   但罗罗却拒绝了这一提议,宁愿裁员、亏损,也不愿与中国分享技术。   这种"宁死不屈"的态度,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一方面,这反映了某些西方企业对中国的偏见和傲慢,他们对中国的崛起感到不安,担心中国掌握了先进技术后会对其构成威胁。   另一方面,这也与复杂的国际形势密不可分,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封锁愈演愈烈,这无疑影响了其他国家企业的判断。   面对这样的局面,中国航空人没有气馁,而是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应对,他们深知,现代航空工业是一个全球化的产业,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   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航空产业的重要一极,从支线飞机到干线客机,从通用航空到,中国航空制造业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这背后是中国航空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奋斗,是中国制造业整体实力的提升,也是中国不断开放的结果,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就此止步。   面向未来,中国航空人正在谋划新的蓝图,他们瞄准全球航空科技前沿,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力争在新一轮航空革命中占据先机。   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一系列颠覆性技术正在重塑航空工业的未来,中国企业紧跟时代步伐,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探索航空科技的无限可能。   从太阳能无人机到超音速客机,从电动飞机到大型火星无人机,一个个昔日的"天方夜谭",正在中国航空人的努力下变为现实。   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凝聚了几代中国航空人的心血,经历了无数艰难坎坷。   今天,中国航空工业已经走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展望未来,无论前路如何,中国航空人都将秉持初心,砥砺前行。   信息源: 新华社新媒体:2023年10月17日,罗罗公司拟裁撤大约2500个白领岗位

0 阅读:1
宋看社会

宋看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