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理想第100万辆车下线,刚好最近体验了理想L7,4天时间开了400多公里,

四爷就是我真名 2024-10-15 18:46:22

今天是理想第100万辆车下线,刚好最近体验了理想L7,4天时间开了400多公里,其中300多公里是高速和高架,90%时间都在用6.3.0版本的端到端。

前情提要一下,这是我第一次开理想,而L7是一辆长度超5米,宽度近2米,轴距超3米的中大型SUV,和我平时开的Model 3完全不是一个体量,需要一点点时间适应,这也会影响我对智驾的体验。

个人评价智驾体验,大概会有三个维度:安全、效率和舒适性,基础安全做得好可以给60分,效率和舒适两个指标每个分值20分,如果按照这个标准,作为智驾小灰的我会给理想这个版本的端到端智驾打80分。

为什么?

因为在400多公里的行驶过程中,虽然有意外减速,有实线变道,有遇到施工路段的错误转向,但L7没有一次让我觉得真正的身临险境,没有突如其来的紧急刹车,也没有面对复杂路况时的呆若木鸡。

可以明显感受到,“效率”在整个系统中的优先级比较高,而不是绝对的安全导向。

用了端到端之后,能感受到一些人类司机的脑回路以及一些老司机的骚操作,比如左转车道比较拥堵,系统会先走最右边的空车道,然后再跨到最左侧车道强行加塞,系统猛打方向盘的画面把旁边的家属给吓到了。

在这套系统上丝毫感受不到新司机的胆小,反而有点激进,至少也是不怂,无论是在市区加塞,还是在高速上变道超车或者是应对旁车的近距离cut-in,都给人一种“看我的,我能行”既视感。

让我比较惊喜的是,虽然这辆L7的刹车比我的Model 3灵敏得多,但在NOA的过程中,没有出现急刹车的情况,为数不多的降速是因为旁边车辆在压线或者是即将压线,拥堵情况下的自动启停也做得很舒服。

在有些拥堵路段,家属不止一次跟我说:“如果是特斯拉的AP,肯定不会这么舒服” 。

在周末从上海去杭州的高速路上,最左侧路上掉了一块疑似塑料布的东西,体积还不小,L7没有任何迟疑地开过去了,不知道在这样的异形物体检测上,激光雷达是不是发挥作用了?不太确定现阶段的特斯拉Model 3是不是也会操作?

当然,400多公里的试驾体验也还是出现了很多小插曲,比如我在杭州市区一段短短3公里的路上就碰到了很多NOA的小bug。

但让我不太满意的是其实是NOA在处理高速施工路段时的策略,系统一般会提前预警:“前方300米在施工,请注意左边/右侧路况”,但系统不会退出,提醒司机接管,也不会降级到LCC,告诉它可能应付不来,给你感觉就是,它肯定能处理好。

但实际上,车辆不会提前变道到距离施工路段比较远的车道,而是缓缓地开到锥桶前面,这个时候,旁边的车一辆接一辆呼啸而过,留给司机的反应时间比较短,司机一般这个时候会直接接管。

比较好奇,为什么已经提前知道前方有施工路段了,为什么不提前变道呢?

另一个比较担心的点是理想的方向盘脱手预警,整个400多公里驾驶过程中,我的手基本上都是非常轻地搭在方向盘上,甚至有时候是单手轻扶,但却没有一次触发系统警报,特斯拉肯定不会这么顿感。

之后我试验了一下,完全脱手15秒钟左右,中控屏幕上会有文字提示,而不是语音,HUD上也看不到,这方面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

但瑕不掩瑜,理想NOA的进化能力确实让人刮目相看,说第一梯队没什么问题。

特斯拉发布CyberCab的那天上午,我正开着这辆L7在上海市区道路上穿行,看着NOA能够从容应对各种路况,心想也许自动驾驶真的可以改变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生活。

#汽场全开#

0 阅读:38
四爷就是我真名

四爷就是我真名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