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爱北路,台风前拍 海南省海口市博爱北路、博爱南路,南北走向的道路,美兰区与龙华

叶生游 2024-10-08 21:51:45

博爱北路,台风前拍 海南省海口市博爱北路、博爱南路,南北走向的道路,美兰区与龙华区的共享道路,或称为美兰区与龙华区的区界道路,东侧归属美兰区,西侧归属龙华区。在此地居住的居民尤其是老海口人不会在道路前面加上区名,主要不好区分,有时可以随意“跨区”。不宽的马路(口头语,书面语一般写“道路”),人多车杂时,人走两步路,在单向道路上随意过街,就能在美兰区、龙华区之间“乱窜”。 四牌楼,没有严格考证原始地名的含义及到底在哪里,我听一位曾经在东门居住的阿姨讲,四牌楼就是东门、西门、南门、北门交叉口的四个民居楼房的统称。我小学时就读南门的一小,生活在西门的外公外婆家;读书上学放学,总要走路经过交叉口转角处的民居,原来我小时候的印记楼房就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四牌楼”。 海口所城,这是水巷口街某展览馆二层所展示沙盘模型对“旧海口”、“老海口”的地名称呼,也就是现在进行推荐宣传的“骑楼老街”(区域)。 骑楼,具有南洋风格的一种民居建筑,岭南一带城市的老旧片区多有骑楼连成老街。特点为一层,相对建筑的外立面是往里退让,留出一定空间给别人遮风挡雨;连成街区的骑楼,一层空间就给别人逛街之用,形成了步行通道。如果从另一种角度考虑,我觉得像现在的楼房阳台,二层以上的阳台空间相对而言则是突出街面,为了使建筑本身的牢固,防范台风、地震对于民居建筑的破坏,就在一楼“建设”立柱支撑上层空间,使得楼房与地面的力学结构更加稳定;从外面来看,二层以上不一定是现代晾晒衣服的阳台,而是传统民居的居住空间,可以用作各种用途,根据原有楼房主人的兴致而定。 海口所城,四牌楼所在的四条通道,就是现在的十字交叉口,四个方向分别是博爱北路(俗称北门)、新民东路(俗称东门)、博爱南路(俗称南门)、新民西路(俗称西门)。东门市场(俗称菜市场)就是新民东路(正式道路名字)。 海南岛上,老海口人除了俗称还有各种简称、统称…… 博爱北路、博爱南路简称博爱路。 新民东路、新民西路简称新民路。 解放东路、解放西路简称解放路。 大兴东路、大兴西路简称大兴路。 文明西路、文明中路、文明东路合称文明路。以前还没有严格区分文明中路、文明东路,现在的文明中路十三小往文明天桥方向都俗称“文明东”…… 海口市第一小学,简称海口一小或一小。 海口市第二小学,简称海口二小。 海口市第三小学,简称海口三小。 海口市第四小学,简称海口四小。(以此类推……有些小学已经不存在。) 海口市第九小学校,简称海口九小。 之后有些小学带“第”,有些则不带“第”,全称则是有些是“小学”,有些是“小学校”,在用俗称习惯的情况下,多数人都会忘记别人学校的正式全称。我觉得在个人写作严谨时,要看一下学校的外围大字以及学校的对外正式名字,别人是九个字就得写全九个字。 博爱北路,北至长堤路,南至东门市场。两侧通道:水巷口街、龙华区中山路、大兴西路、大兴东路、振龙坊、解放东路。 海口所城,“坊”不仅是牌坊,还有通道的意思,尤其是较大马路之间的民居通道,不用巷子来称呼,而是用“坊”来指代小巷。 大兴东路,旧时俗称打铁巷;大兴西路,旧时俗称少史巷,都是带有一定历史含义的街巷。 龙华区中山路,也就是现在关芳旅文和各种大咖将海口骑楼老街的“狭义”指代。 水巷口街,据说曾经为小河道,有水道通往海甸溪,算是老海口版“威尼斯水城”,我这里不做历史考证。 水巷口街与博爱北路交叉口,两侧均有通道的国新书苑,算是海口市文化人的聚居地之一,可惜我只被邀约上去过一次。 国新书苑的对面,博爱北路与长堤路的交叉口,曾经是博爱商城(卖家具桌椅、红木家具);在骑楼老街改造面向游客进行深度文旅宣传,已经改为新海府,毕竟民以食为天,游客过来逛海口骑楼老街,得有一个显眼气派的美食餐厅。 博爱北路往北至海甸河,海甸岛归属美兰区,此处长堤路上至人民桥,美兰区、龙华区的区界在海甸河的南侧休闲道如何“划定分界”,我不大清楚也不做学术研究。 博爱北路与长堤路交叉口,稍微宽阔处,国新书苑朝长堤路的方向,现在好像叫海口骑楼集散广场。外地游客多数坐旅游大巴车在路口附近停靠后,由导游带到此小广场,导游进行稍微讲解后就让游客自由活动,到点再集合…… 备注:海口所城或骑楼老街区域范围,俗称“老海口”,住在此范围内的居民则简称或俗称“老海口人”,并没有年龄界限,也不是专门指代老人。 手机随拍于2024年9月5日,“博爱路”要被封闭改造前,大台风即将来袭海口市,海南省海口市博爱北路。

0 阅读:10
叶生游

叶生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