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宜双井大V行#双井,一个饮水思源的名字,必定有它美好的源头。经常路过双井,

主编杂谈 2024-09-13 17:51:17

#武宜双井大V行# 双井,一个饮水思源的名字,必定有它美好的源头。经常路过双井,这个北京的明星街道,到底有什么传奇历史?

寻找双井的名字源由,你就一定要去寻找双井关于水井的传说。寻找双并的过去,你就一定要知道它曾经是水运重镇,它有过辉煌的工业时代。展开双井的地图,你会发现在这个位于朝阳区中西部、横跨东二环至东四环,面积5.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这样一条河流,它给双井带来了经济繁荣,它就是著名的通惠河。

通惠河,又名玉河,位于北京城的东部,是元代挖建的漕运河道,由元朝太守郭守敬主持修建,全长164里。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开工,次年完工,是京杭大运河最北端的一段河道。通惠河开挖后,行船漕运可以到达积水潭,因此积水潭,包括现今的什刹海、后海一带,成为大运河的终点,商船百船聚集,干帆竞泊,热闹繁华。在元朝中后期,每年最高有二三百万石粮食从南方经通惠河运到大都。发达的漕运,促进了南北贸易往来,增加了税收,创造了财富,也为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而双井的庆丰闸就是坐落于通惠河上的一道重要闸口。

漕运不仅为双并带来了发展、带来了经济,同时也带来了文人轶事。运河的开通,拓展了人们进京的渠道,同时也让一些文人雅士有了不同的游玩、踏青方式。河边也为了方便往来的商费开设了客栈、酒社、茶室等供人们休憩。谱惠河上双并段的庆丰闸也因此有了响亮名号。

大清朝的完颜麟庆在《鸿雪因缘图记,二闸修禊》中描述:其二闸一带,清流紫碧,杂树连青,间以公主山林颇染逸致,故以春秋佳日都人士每往游需或泛小舟,或循曲岸,或流觞而列坐水次,或踏青而径入山林,日永风和,川睛野媚,觉高情爽气各任其天,是都人游幸之一。

由于京城至通州落差很大,上游水源又不足,为了使河道能存住水,以利行船,就从东便门附近的大通桥至通州,修了五座闸口,庆丰闸初名籍东闸,俗称二闸。

公元1292年,元都水监郭守敬主持开凿通惠河时所建,初为木闸后改建石闸,闸基长12丈,金门宽2丈2尺,并易名庆丰。作为通惠河上的重要通航船闸,以时蓄洪,因水转湾,船船相接,往往能长达十来丈,功不可没。由于漕运的不断发展,给通惠河边的双井地区带来了经济繁荣与发展。由于人口不断涌入,这里也随之建成了村落,双并就由此诞生。

众所周知,北京的许多地名都是因为标志物得名,如五棵松、长椿街、公主坟等等。说到双井地名的由来,其实至少有两种说法。

其中第一种是说,过去广渠门外是大片的农田,并以菜园居多。其中以姚姓人家的菜园面积最大,有四十多亩,菜园里有两口水井,相距只有20多米,一个在西北,一个在东南。又因菜园的南侧有一条乡间大道,进出广渠门的行人多从此经过,并在并旁的大柳树下歇脚,于是将这里称为双井。后来菜园消失了,井也没了,但双井作为地名却保留了下来。传闻中所说的两口井一口是甜水井,一口是苦水井,并且在解放前就有了双井的地名,位置在原九龙山副食店附近。

(02》》 而第二种说法来自资料记载:1996年8月27日,原修志办公室同志到原“双井”现场考证:通过走访双井村二号的老居民,经实地查看,原两口并上已盖起小房。并且居民们说,“双井”并非指两口井,而是说这个地方共有三对六口井,由于成双成对,“双井”因此而得名。这种说法源自于一位耄耋老人回忆,他说自家门前原有两口井,曾用于浇灌菜园。由此推算,双井地名的得名,到今天已经历史久远。无论双井的地名因何而来,其都是由于人口迁徙、经济发展等因素促使这里得到发展。

这里地处京城近郊,明清以来皆为市民游憩胜地,多尔衮的后人、清代学者震钧到二闸游玩一番后很动情,把这里比作江南秦淮河。庆丰闸著名的酒楼有闸南的“望东楼”和闸北的“望海楼”。如今庆丰公园内有一处“文槐忆故”景观,相传,我国清代伟大的文学家曹雪芹和好友敦敏、敦诚等人经常在一株古槐树下闲坐,茗茶赋诗,伴着和煦微风,思绪源源不断,写下了许多不朽诗篇。北京是皇家圣地,全国各地的粮草、物资等源源不断地运输于此。

通惠河作为进京水路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运输大量进京物资的功能。在双井,有这样一个地方就因通惠河的运输而得名,它就是——黄木厂(原皇木厂、神木厂)。黄木厂位于通惠河畔,庆丰闸边,实为便南北之用的水陆要冲,传说中也是北京五镇之一的东方木镇。“中华统绪,不绝于线”,大运河千里通波,商运繁盛,运河文化贯通古今,古都北京更是集中国历代都城建设之大成,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营国制度和城市规划艺术的精髓。

0 阅读:1
主编杂谈

主编杂谈

《兵器》杂志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