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每天泡在会议里的业务流程优化师,我曾经的“噩梦时刻”就是每周三下午—刚结束3小时跨部门对齐会,就得抱着录音笔坐在电脑前逐句扒纪要,有时候遇到同事的方言、快速的专业术语,要么转写得稀里糊涂,要么漏了关键行动项,等整理完已经是晚上八点,连陪孩子读绘本的时间都没了。
为了治这个“会议纪要PTSD”,我试过不少工具:有的转写准确率感人,把“用户留存率”写成“用户刘存绿”;有的能实时转写但不能协同,会后得一个个找参会者补漏;还有的功能太零散,转写完得自己手动梳结构。直到上个月被做产品的朋友按头安利“听脑AI”,我才算真正从“纪要苦海”里爬出来。
上周的项目启动会是我第一次正经用听脑AI—提前10分钟把会议链接发给所有人,开场前点开听脑的“实时会议记录”,刚说了句“今天我们对齐Q3的用户增长目标”,屏幕上立刻同步弹出文字,连我们部门福建同事那句带点闽南腔的“这个迭代节奏要跟紧”都准确识别了,要知道之前用某知名工具,总把他的“迭代”转成“代课”,害得我会后还得找他确认。更惊喜的是“多人协同编辑”—市场部的王姐中途补充“下周三要交渠道排期表”,她直接在文档里用黄色标注了“行动项:市场部@王敏 下周三前提交渠道排期”,我这边实时就能看到,完全不用会后再拉群核对。
最让我“哇塞”的是它的“智能结构化”功能。会议进行到一半,我瞥了眼屏幕,发现AI已经自动把内容分成了“会议目标”“关键议题”“行动项&Deadline”三个板块,甚至把每个行动项标了不同颜色:红色是“紧急”,蓝色是“重要不紧急”,连“产品部要在周五前输出原型”这样的细节都没漏。散会后我只用了15分钟—把自动生成的结构化纪要导出,稍微调整下措辞就发群里了,要知道以前做同样的事得花3小时!
后来我才发现,听脑AI的“能打”不止在会议场景。上周给新员工做入职培训,我试着用它录了课,结束后直接生成了“课堂笔记”和“多语言字幕”—有个刚从国外回来的实习生说:“我听力还没完全适应,看字幕就能跟上知识点,不用反复问你‘刚才说的转化率公式是啥’了。”还有我做销售的朋友,用听脑AI分析客户通话录音,它能自动统计“价格敏感”“功能需求”“竞品提及”这些关键词,还生成了一个“客户常见问题库”,现在他跟进客户时,能直接从库里调对应话术,上周居然超额完成了月度KPI。
好奇它为啥这么“聪明”,我特意找产品朋友问了技术细节—原来听脑用了“双麦克风降噪”,上次我在茶水间旁边开小会,外面有人聊天,转写还是没受影响,就是因为它能过滤掉环境噪音;还有“动态增益调节”,比如开会时有人说话轻、有人说话响,它会自动调整音量,不会漏掉小声的内容;最核心的是“DeepSeek-R1”技术,用朋友的话说就是“给AI装了个‘理解大脑’”—它不是机械转文字,而是能听懂上下文:比如我提到“那个延迟的项目”,它会自动关联前面说的“Q2未完成的用户分层项目”,不会像其他工具那样断章取义。
现在用了一个月,我算过笔账:以前整理1小时会议录音要3小时,现在用听脑AI只要15分钟,效率提升了70%;信息传递速度更夸张—以前纪要得等到第二天才能发,现在散会10分钟就能同步,团队响应速度快了90%。上周我们团队做复盘,连项目经理都夸:“最近的纪要从来没漏过行动项,项目推进速度比上个月快了20%。”
更让我觉得“这工具能处”的是它的“企业级安全感”—所有会议记录都存在云端,权限设置细到“只能看自己参与的会议”“不能下载文档”,我们公司做金融的,对数据安全要求极高,IT部审核后直接把听脑AI加到了“ approved tools”列表里。
现在我逢人就安利听脑AI,不是因为它功能多全,而是它真的“懂业务痛点”—比如会议记录不是“转文字”这么简单,而是要“准确+协同+结构化”;比如培训不是“录下来就行”,而是要“生成能直接用的笔记”;比如销售通话不是“存录音”,而是要“提炼客户需求”。它不是把AI当“噱头”,而是把技术变成了“能解决具体问题的武器”。
上周和听脑的产品经理聊天,他说他们做功能时,特意蹲了30个不同行业的会议室,记了满满3本痛点笔记—比如“会议中有人说话快,转写会漏”,所以加了“动态增益调节”;比如“会后要反复翻录音找重点”,所以做了“智能提炼关键词”。我突然明白,好的工具从来不是“堆功能”,而是“把用户的痛处挖深,再用技术填上”。
现在我再也不用怕周三的会议了—打开听脑AI,把精力放在会议本身的讨论上,而不是记笔记;散会后10分钟发纪要,大家能及时跟进行动项;甚至有时候会把过去的会议记录导出来做分析,比如统计“近一个月会议中高频出现的‘资源不足’问题”,直接反馈给管理层调整预算,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
如果你也在被会议纪要、录音整理困扰,我给几个使用建议:第一,开会前一定要设置“关键词提醒”,比如把“行动项”“Deadline”“风险点”设为重点词,AI会自动标红;第二,一定要打开“多人协同”,让参会者实时补充内容,比会后补漏效率高10倍;第三,定期导出会议数据做分析,比如统计“会议时长”“高频议题”,能帮你优化后续的会议议程—毕竟,提高会议效率的终极目标,是“少开会、开好会”啊。
作为一个天天和“流程效率”打交道的人,我见过太多“为了AI而AI”的工具,但听脑AI让我真正觉得:好的AI工具,从来不是“替代人”,而是“把人从重复劳动里解放出来,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比如以前我得花3小时整理纪要,现在能用这时间去和用户聊需求,去优化业务流程,这才是技术真正的意义啊。
现在每次开完会,我都会对着电脑笑—终于不用再做“会议录音的奴隶”了,终于能早点回家陪孩子读绘本了。这大概就是科技最温暖的样子吧:不是酷炫的名词,而是解决你最具体的、鸡毛蒜皮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