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听话”的真相:习惯用“恶意”解读孩子
畅畅谈育儿
2024-07-30 12:18:40
我和我老公在带娃这件事上以前一直观念不和,但是现在他很服我。因为每次孩子情绪失控他大费周章搞不定时,我几句话就轻松搞定了。
.
他总觉得孩子不学好,习惯带着“恶意”去解读孩子的行为。而我相反,我会始终相信孩子的本心是好的,从善意的角度去解读孩子的行为。
.
我记得有一个周末,下着雨,我想趁着下雨把前几天带娃出去玩的落下的工作补回来,于是一家人白天都在家待着。
.
我儿子在家玩了会,吵着要吃糖。爸爸说:前几天出去玩吃太多了,今天不能再吃了。但是我儿子显然听不进去这些大道理,一边哭一边纠缠。
.
爸爸不耐烦地吼道:“吃吃吃,说了不能吃太多糖,对身体不好,怎么这么犟呢,还用哭来威胁我!”
.
⭕️结果,我儿子哭得更凶了,一边哭一边说着不喜欢爸爸了。我老公没辙了,扬长而去,躲进房间。
.
糖对孩子来说确实诱惑力很大,孩子无聊了,特别想吃糖,却被贴上脾气犟、用哭威胁爸爸的标签,孩子的感受没有被认可,反而被攻击,孩子感觉被伤害了,只能采用反击的行为来保护自己。
.
然而,当我从善意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本心时,情况完全不同。
.
✔️我从善意的角度帮助孩子说出了他的本心:
“你自己玩了好一会,这会无聊了,就想吃点糖,对吗?。”
✔️然后,我引导他做出更好的行为选择:“糖确实很好吃,你也喜欢吃,但是前两天我们出去玩吃了很多了。你也知道糖吃多了对身体不好,其实你现在只是无聊了,并不是非吃糖不可。妈妈现在想邀请你一起搞卫生你想来么?
.
上回他主动提出帮忙搞卫生,于是我用他的成功事件试图唤起他的积极性。果不其然,他放弃了吃糖,选择了擦地板。
.
我给了他一块抹布,让他自己决定擦哪里,怎么擦,衣服弄湿也没关系。
.
[种草R]我的善意解释不仅确认了孩子的感受,也让他感受到了被看见和认可。当孩子觉得自己的感受是被接受的,他们会更愿意在我们的引导下做出合理的行为选择。
📚《看见孩子》一书指出,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来自对内心的感知。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而非外在行为,是帮助他们未来更好地应对问题的关键。
.
[红色心形R]人只有在感到安全和被认可时,才能作出好的决定。因此,不管孩子做了什么,请相信他们的本心是善良的。有了这个前提,孩子会更愿意听从我们的引导,做出更好的行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