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德门,明代南京外郭十八座城门之一,建于明洪武时期,东西向,因位于安德乡境内,为区别附近的小安德门,故名大安德门。
清末民国时期,大安德门如同其它的明外郭城门一样遭到废弃,城砖被百姓拆除用来建房,因此消失不存,仅留地名。大安德门位置,比较明确,大约在南京雨花台区小行路上的江苏警官学院东南门,如今这里竖立一块老地名碑。
外郭,即外郭城,为弥补和加强南京京城的防卫,朱元璋
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下令建造。南京明外郭主要利用应天府城外围的黄土丘陵筑成,在防守薄弱地段加砌城墙并开设城门,民间俗称“土城头”,周长60千米,城高8-10米,城宽6-8米。
明外郭呈菱形,最北城门为观音门、最东为麒麟门、最南为夹岗门,西边的外郭城垣未合围,留下南北两豁口分别延伸至长江边。从东郊的麒麟门起,向北经过仙鹤门、姚坊门(今尧化门)、观音门、佛宁门、上元门,直到江边的外金川门;从麒麟门往南,经过沧波门、高桥门、上方门、夹岗门、双桥门、凤台门、大安德门、小安德门、驯象门、江东门和栅栏门,也止于江边,其中外金川门和栅栏门是晚明所开的。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南京有“外城门十八”。南京明外郭已于早年被毁,仅留存地名及少数城垣遗迹。
外郭城门在某种意义上是出入南京的关口,对于这十八座城门,明朝政府常年派兵守卫,相关官员也不时巡视。外郭城门设把总1-2员,盘诘员1-2员,士兵20-80人不等,担任守卫城门、检查出入人员和货物工作。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