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轰炸就轰炸,因为我们的国家太弱了!”“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

南坡青丝蛊 2024-06-26 20:46:36

“想轰炸就轰炸,因为我们的国家太弱了!”“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父亲到死都不知道自己儿子在干什么。回家探视自己的95岁高龄的母亲,母亲望着自己的儿子,竟说不出一句话来。 在南海做核潜艇试验时,顺带回了趟老家,探视自己的95岁高龄的母亲,母亲望着自己的儿子,竟说不出一句话来。 有一个人为了国家的利益,隐姓埋名三十年,甚至连父亲的葬礼都不能参加。 这样的人生,对很多人来说可能难以想象,但对于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来说,这就是他的真实写照。 黄旭华的故事要从1924年说起。那一年,他出生在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的一个普通家庭。 这个普通家庭的婴儿,日后竟会成为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开拓者。 年轻时的黄旭华就展现出了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和对祖国的深厚感情。1949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决定为他日后的人生奠定了基调。 1945年,19岁的黄旭华凭借自己的努力,成功考入了国立交通大学的船舶专业。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能上大学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黄旭华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刻苦学习,为日后的核潜艇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了上海军管会船舶建造处工作。在这里,黄旭华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1958年,一个改变黄旭华命运的机会来了。国家决定启动核潜艇研制计划,而黄旭华被选中参与这项绝密工作。 就这样,他被秘密调往北京,开启了长达三十年的隐姓埋名生涯。 一夜之间,你必须切断与过去生活的所有联系,甚至连家人都不能告诉自己在做什么,这种感觉一定很不好受吧? 为了保密工作,黄旭华只能通过信箱与家人保持联系。每次写信,他都要小心翼翼,生怕泄露了工作内容。 有时候他真想跟家人倾诉工作中的艰辛,但他知道,自己肩负的是国家的重托,必须守口如瓶。 黄旭华的父亲去世时,因为工作的特殊性,他甚至不能请假回家。 既要强忍失去父亲的悲痛,又要继续专注于工作,这种内心的煎熬,恐怕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 核潜艇的研制工作并不轻松。研究团队面临着严峻的科研和生活条件。实验室设备简陋,生活条件艰苦,有时甚至连基本的物资供应都成问题。 但是没有一个人抱怨。大家都明白,他们肩负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为了国家的利益,这点苦算不了什么。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1974年建军节这天,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终于正式命名并交付海军。 当长征一号缓缓驶入大海的那一刻,黄旭华和他的同事们热泪盈眶。他们知道,中国核潜艇事业终于迈出了关键的一步,祖国的海防实力将得到极大提升。 随着核潜艇事业的成功,黄旭华获得巨额奖金,但这位老人并没有将钱据为己有。 他将全部奖金捐给了中国船舶事业,并设立了科学研究基金。黄旭华说:“这些钱是国家给的,理应用在国家发展上。”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人不禁肃然起敬。 2019年9月,黄旭华获得了国家最高荣誉——共和国勋章。这个奖项是对他毕生贡献的最高褒奖。 然而功成名就的黄旭华依然保持着简朴的生活方式。他住在没人愿意要的顶层房子里,出行就是一辆普通私家车,没有任何特殊待遇。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享受一下,他笑着说:“简单的生活才是最幸福的。” 黄院士的一生,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普通人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成就。他用三十年的青春换来了祖国的安全,用毕生的精力铸就了国之重器。 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爱国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国家做贡献,哪怕是默默无闻的付出。 今天,当我们享受和平繁荣的生活时,别忘了像黄旭华这样的无名英雄。是他们的牺牲和奉献,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让我们向黄旭华致敬,也让我们铭记:只有千千万万个普通人都尽自己的一份力,我们的祖国才能越来越强大。 信息来源:新华观点《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父亲至死不知他在干什么》) 荔枝新闻《隐姓埋名三十载,铸就国之重器》

0 阅读:175
南坡青丝蛊

南坡青丝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