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的时候,咱们国家的元帅兼外交部长陈毅,在国际场合说了些过头的话,差点儿惹出个大麻烦,收都收不住。事后,陈老总心里过意不去,专门去找周总理认错。周总理一听,火就上来了,直接问陈毅:“谁让你这么做的!”
【诗人元帅,激情岁月】
陈老总很早就和周总理认识了。陈毅起初是在成都工学院学习,后来他选择去法国深造。就是在法国的那段时间,他碰到了同样去法国留学的周总理。打那以后,他们两人的关系就变得特别要好。
那时候,法国刚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影中走出来,红色思想又冒了头。启蒙时代和巴黎公社那会儿留下来的风气,对每一个跑到法国去求学的爱国学生影响都挺大。
那时候的陈老总,心里头被红色的想法给装满了,一回国,他就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大学毕业后,陈毅立马投身革命,参与了像南昌起义这样的早期革命活动。到了土改那会儿,他在部队里挑起了好多大梁,军事才华也就在那会儿显露出来了。
陈毅没跟中央红军一起走长征路,他留在了南方打游击,帮中央红军掩护着往陕甘宁那边撤。这么说吧,陈毅对红军长征可是立下了大功。
长征结束后,国共两党又走到了一起,开始第二次携手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这么建立起来了。这时候,陈毅领导的队伍也换了新面貌,成了新四军的一部分。陈毅呢,他就主要负责苏北、江南那些地方的抗日事务。
国民党搞出了那个让人震惊的皖南事变后,陈毅就接手了新四军的军长位子,顶替了原来的叶挺。他接着带着新四军,跟日本鬼子干到底。
陈毅是个大元帅,还是个挺有文采的诗人。他上大学那会儿,专攻的就是文学这块儿。不少人觉得他是那种文绉绉、书生气十足的将领,但其实不是那么回事儿。
陈毅虽然没进过军事学院的大门,但他的指挥本事绝对够得上元帅的头衔。他的军事脑子,那可是一场场真刀真枪的战斗中磨出来的。
在打仗那会儿的解放战争时候,陈老总挑起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的大梁,好几次都站上了关键岗位。等到后来攻打上海那会儿,他可真是出了大力气,帮了大忙。
那时候,上海是中国经济的老大,工业也相当发达。解放军和蒋介石都非常看重上海这个地方。毛主席当时告诉陈毅,打上海的时候,得想办法少让老百姓遭殃,得把上海给护好了。
蒋介石的手下在上海拼死抵抗,建起了好多防御设施。陈毅老总进行全面规划,耐心劝国民党军投降,同时严格管理部队,不损坏老百姓的房子,用实际行动给上海的老百姓看,最终成功解放了上海。
市区里的破坏被控制得很小,解放军在打仗的时候,很快就管起了上海市里的大小事务。他们忙着让工厂恢复生产,还开展了城市建设的工作。
陈老在上海干得真漂亮,他带着工人阶级,让各个行业都重新转了起来,还拉拢了那些被官僚资本欺负过的民族资本家,一起搞建设。
陈毅在统一战线工作上表现超群,他迅速行动,没多久就成功转化了一大批民族资产阶级。
陈老总把上海的金融局势给稳住了,让那些投机倒把的行为无处遁形,给后来新中国的建立攒下了不少家底,提供了财政上的助力。
建国后,陈毅当上了元帅,是咱们国家开国时的十大元帅之一。在抗美援朝那会儿,他在上海帮忙筹集了好多钱,这可真是给周总理解了个大难题。
后来,陈老总跟周总理搭伙干起了外交部的活儿,两人还一块儿出席了那次超有名的第一次亚非会议,大家伙儿都知道的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二战打完后,那些以前满世界搞殖民的像英国、法国这些西方国家,都慢慢不行了。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家开始想着要民族独立。
之前受欺负的民族,心里也想着能在国际政治上露个脸,这就是为啥会举办万隆会议,说到底就是这个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亚非拉地区涌现了不少新独立的国家。到了1953年,印尼的领导人心里有了个打算,想搞个亚非会议,说干就干,他立马动手准备起来。
这段时间,印尼总统不停地到南亚的好几个国家串门,卖力地张罗着要办第一次亚非大会。与此同时,新中国在抗美援朝那场大战里赢得了辉煌的胜利,这就像给第三世界的国家们打了一剂振奋精神的猛药。
结果,1955年四月,万隆会议定下了召开的日子,并且向新中国发出了参会邀请。那时候的外交部长周总理,还有国务院的副总理陈毅,两个人一块儿出发去参会了。
现在美国对中国那是相当不满,刚在朝鲜战场上栽了大跟头,他们当然不乐意看到新中国在万隆会议上大放异彩,增强在亚非拉地区的号召力。
蒋介石这时候也把目光聚焦在了周总理他们一行人身上,他对周总理等人的不满情绪其实早已存在。
他老想着给自己的失败找个理由,就觉得是因为有毛主席和周总理在,挡了他的道。所以,他心里就起了歪念,派人去暗杀周总理。
上世纪五十年代那会儿,咱们中国还没能力自个儿造远程的民用大飞机。所以,新中国的外交部大佬们就想了个法子,他们租了印度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机来用,这客机可不简单,大名鼎鼎的,叫克什米尔公主号。
这飞机是从印度起飞的,目的地是香港,它是专门来执行一个包机任务。飞机上载的是中国代表团,他们准备前往印尼的首都。
蒋介石的手下收买了机场的一些员工,在飞机上悄悄安置了炸弹,打算一次性解决掉中国代表团。
不过,中国外交部的团队临时改了计划,周总理和陈老总先去了印度的城市仰光,这是因为他们受到了别国的邀请。从仰光那里,他们再搭飞机去印度尼西亚,参加万隆会议。至于其他人,就只有一部分记者和外交部的随行人员,他们上了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
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出了事故,外交部代表团里好多优秀的成员都不幸遇难了,真是让人心里难受。不过还好,尽管遭遇这样的打击,外交部代表团还是成功地赶到了万隆会议的地方,参加了亚非地区的首次大会。
美国那时候在国际上到处说中国参加亚非会议没安好心,说中国就是想通过这会议来掌控亚非拉其他国家。这样一来,亚非会议一开始就显得特别不容易。
参会各国在很多议题上都意见不合,争论不休,导致会议差点没法继续。
周总理出席会议时,真的表现出了超厉害的人格力量和外交才能。他用谦虚和热情的态度,把亚非拉这些独立国家都凝聚到了一起,还特别体谅其他国家的民族心情。
在万隆会议上,他突然成了大家的主心骨,让参会各国都记住了他,印象特别深。
最后,万隆会议圆满结束,会上正式公布了十条准则,这对亚非拉各国的独立斗争有着不小的推动力。新中国也因此赢得了不少国际上的,改变了刚建国时外交上孤立无靠的状况。
【外交失误,时代阴云】
万隆大会成功举办后,亚非拉国家都受到了很大的鼓舞。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十年就过去了,这些国家心里头又琢磨着,要不咱们再搞一场热热闹闹的亚非大会吧。
新中国对第二次亚非会议特别上心,那会儿,陈老总已经挑起了新中国外交部部长的大梁。周总理也是多次找陈毅元帅,详细交代了第二次亚非会议要准备的各种事情。
陈毅大将军好几次跑到印度尼西亚,跟那边的国家领导人商量怎么开第二次亚非会议,他真的很上心,会议能顺利推进,全靠他使劲儿推。
尽管前期的筹备工作一切都挺顺畅,但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国际局势可是有了不少变动。就因为那次亚非会议办得太成功了,结果引起了一些大国的,他们开始盯上了亚非会议。
最头疼的事儿是苏联打算挤进亚非会议里头。苏联嘛,说到底就是个地道的欧洲国家,虽然地盘大到横跨亚欧,但政治上的心脏地带还是在欧洲,跟亚非拉会议那是一点边都不沾。
那时候,苏联已经偏离了原来的路线,慢慢变成了搞修正主义,还有点大国霸道的样子。所以,苏联那时候参加第二次亚非会议,真的不太合适。
要是苏联加入进来,第二次亚非会议的性质说不定就变得不一样了,可能会被大国霸权主义给主导,失去它原本的自主性。
另外,在挑选参加第二次亚非会议的国家时,大家意见很不统一。比如,关于要不要请联合国和受美国影响的韩国、南越的代表来开会,大家就有很大的争论。
这些问题一连串地出现,导致第二次亚非会议的开办,可没像上次那般轻轻松松就能搞定。
亚非国家在冷战那会儿,算是其中一方的重要力量,苏联邀请它们参会,它们真的很难说“不”。但要是换成中国,这事儿压根儿就不行。
就在那个时候,陈毅外交部长犯了个大错,被周总理狠狠地训了一顿。
陈老总那时候,没跟上面打招呼,就自己站出来说了,他说第二次亚非会议不光得开,还得开得漂漂亮亮的。
周总理知道这事后,马上叫陈毅外长从国外赶回来,在西花厅狠狠地训了他一顿。陈毅外长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主动去找毛主席和周总理,认认真真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说自己没守规矩,没听指挥。
为啥周总理会那么生气呢?说起来,那时候印尼那边闹起了军事政变。新上台的政府开始对印尼共产党动手,把苏加诺总统的权力都给架空了,之前跟中国挺好的,结果一下子态度就变了。
尽管中国拼尽全力,想方设法不让政变的风波干扰到亚非会议的举行,但在筹备的这段时间里,第三世界还是发生了好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因为穷和其他一些原因,好多第三世界国家没那么自立自强了,转而开始找美国和苏联帮忙。
在第一次亚非会议上,大家主要是反对美帝国主义,追求独立自主。但现在情况变了,有些亚非国家开始考虑让苏联参与第二次亚非会议。
经过中国、巴基斯坦等国家的商量,大家都觉得,第二次亚非会议要是还按原计划开,那就不太合适了。要是硬要开,那会议的意思也就没了。
就是这个缘由,导致陈毅外交部长私下里搞的那个“动作”,让周总理特别恼火。
结果,第二次亚非大会还是没能成功举办,主办方最后直接说了,这会议得无限期往后挪了。
第二次亚非会议没能成功,说白了就是冷战那会儿,小国家想自己做主搞外交,但根本没人搭理。在追求民族自由这条道上,还有好多国家跟民族在拼命往前赶呢。
陈毅大将军,他是新中国里头唯一一个既当元帅又当外交部长的人。虽然他有时候也会出点小岔子,但不得不承认,他给新中国的外交工作可是添了不少彩头,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那直率的性格和果断的行事风格,赢得了不少国家的青睐。在中日交流上,他还促成了一场特别的围棋外交,让之前有些疏远的两国关系有了转机。
尽管周总理以前对陈老总有过一些批评,但他们之间的情谊非常深厚。早在两人一起在法国留学的时候,就已经是好朋友了。
又一次到法国搞外交活动,陈老总特地给周总理捎回了以前在法国学习时尝过的那种糖果。
陈毅大将军一辈子都在尽心尽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不管是长征路上,还是搞外交工作,陈老总都是拼尽全力。
即便后来身患癌症,饱受病痛折磨,他也从未停下革命的脚步,对新中国建设满怀激情。他不仅是才华横溢的诗人元帅,更是深受人民爱戴的元帅。
两次亚非会议分别发生在不一样的时间点,它们的成功或失败都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必然结果。这些会议主要是为了反对殖民统治,支持亚非拉各国实现独立自主,自己养活自己。
首次亚非大会意义非凡,它基于共识与包容,创造性地列出了十条准则。这给那些被帝国主义欺压的亚非拉国家带来了巨大鼓舞,彰显了国际主义的伟大精神!
尽管受到帝国主义势力的干扰,第二次亚非会议没能如期举行,这成了中国外交历程中的一个未了心愿。
但帝国主义的黑影早晚会被历史的风吹散,那些被欺压的民族总有一天能摆脱束缚,自豪地站在世界各民族的前列。
陈毅大将军在参与第二次亚非会议时出了点差错,但话说回来,在新中国外交的整个历程中,他可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功劳大得很。
他后来成为了打造外交部良好风气的关键人物,为新中国外交事业的根基铺设了重要的一砖一瓦。
他走了以后,中南海里再也听不到他那洪亮的笑声了。他干的事儿,会一直被大家记住,他的那份革命精神,真是值得以后的人们好好学一学。
现在,中国在世界的大舞台上可是个重量级角色,要是陈老总能看到现在这番繁荣景象,心里头肯定也是美滋滋的。